ChatGPT无法讲述的中国故事——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三十九讲开讲

ChatGPT能否讲述中国故事?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1129日晚7点,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三十九讲开讲,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副会长、秘书长张辉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ChatGPT无法讲述的中国故事”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清源书院院长杨荣祥教授和张曼迪博士共同主持,2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张教授的讲座。



如何在比较文化的意义上理解并讲述中国,是一个有趣却困难的问题。张辉教授以ChatGPT所做的翻译例证为楔子,从雅斯贝斯、汤因比、梁漱溟与宗白华等人的观点出发思考这一问题,尤其关注宗白华从跨文化角度对中国画与中国诗的深刻论述。同时进一步讨论王国维、鲁迅、陈寅恪等人融通中西的卓越思想,以此突破我们在思考和定义中国时所出现的片面民族主义和幼稚世界主义,并为摆脱“机器翻译”式的固化思维方式而努力。



张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文学语言的精微之处,人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是并不太容易、也不应该用机器翻译的方式来理解和处理的。今天,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深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的是开放而开明的心胸和襟怀,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丰富感受力与想象力。ChatGPT无法生动讲述的中国故事正是我们必须认真、诚恳而又从容讲出的中国故事。



张辉教授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副会长、秘书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执委会委员、学术专门委员会主任。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本细读》《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学与思想史论稿》以及随笔集《如是我读》等。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库》《文学与思想译丛》《伯纳德特集》,译有《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合译)《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同学们在张教授讲座启发下积极讨论并热情提问:高科技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如果用中文材料训练ChatGPT,那么Ta能否讲述中国故事?ChatGPT是否可以作出富有感情的古诗?张教授这些问题一一作了精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