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文化--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二十七讲开讲

文化的形态丰富多彩,传承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文字之外,口头、物质和风俗也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民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对我们的认知方式与道德伦理产生了哪些影响?民俗又是如何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的?11月9日晚,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二十七讲开讲,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专家王娟副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民俗与文化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清源书院院长杨荣祥教授主持,近200名师生在现场和线上认真聆听了王教授的讲座。

王娟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曾著有《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民俗学概论》《中国民间文学史·歌谣卷》《中国古代歌谣:整理与研究》《民俗理论教程》《中华大典·民俗典·口头民俗分典》《中华大典·民俗典·物质民俗分典》等代表作。

C:\Users\apc\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7G6A2030.jpg

在讲座中,王娟教授首先介绍了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认为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活动,是一种动态与累积的过程。民俗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力量。民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和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民俗通过神话、故事、歌谣等口头语言的形式进行传播,或者在民间建筑、美术、服饰、饮食等有形的事象中得以体现,而这些非正式非文字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正是民俗学研究所要关注的内容。

王娟教授列举大量民俗事例,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课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继续向王教授交流请教。云班课上,同学们也积极分享自己的听课感受。

C:\Users\APC\Desktop\北石化\清源书院大讲堂\第27讲\简报\照片\195512677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