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奠立家国之本;寸草报春晖,传承千载美德。11月20日晚7时,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七讲(总第57讲)在我校清源校区致远讲堂顺利举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华孝道:文化内涵及价值承传》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人文社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荣霞主持。校党委副书记冯学会、人文社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郑影与150余名师生共同与会聆听。

于建福教授从文化内涵、价值境界与伦理特质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华孝道的当代价值。他指出,中华孝道以珍视“身体发肤”为起点,以物质赡养为底线,其核心在于实现“敬”高于“养”的精神关怀,并需遵循“无违”礼制的行为规范,最终以“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为人生追求。在境界层面,他将孝道归纳为“事亲”“立身”“济世”三重递进层次——从奉养双亲的基础孝行,到修身立德、成就事业的进阶追求,最终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济世情怀。于教授特别强调,儒家孝道是双向互动的伦理实践,既讲求“父慈子孝”的责任对等,也倡导“事父母几谏”的理性态度,从而与盲目顺从的“愚孝”划清界限。

围绕孝道的多维价值,于教授从四个层面展开讲述:在个人层面,孝为“德之本”,通过“九龄温席”等典故阐明其修身之基;在家庭层面,孝为“家之纲”,以“闵子骞芦衣顺母”等案例展现其和睦之魂;在社会层面,孝为“治之要”,从《孝经》入国学到不孝入“十恶”的历史沿革,说明其秩序构建功能;在民族层面,孝为“文之脉”,既在《诗经》《游子吟》等文艺经典中凝结为“文化标识”,更在抗战时期升华为“移孝作忠”的民族凝聚力。

针对孝道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于教授提出“在创新中坚守,在践行中升华”的理念。他认为新时代的孝道应当与时俱进,既要传承其精神内核,又要创新实践方式,建议通过“云端陪伴”维系异地亲情,以亲手备礼、陪伴体检等细节传递真挚关怀,同时鼓励参与敬老公益服务,将孝道从家庭层面延伸至社会责任层面。他呼吁大学生从常念感恩、主动沟通、兼顾学业与尽孝、勇担家庭责任做起,将尊重师长、关爱社会老人融入日常,让孝道与社会责任共生。对此,于教授特以“六言”联语与全体师生相赠共勉:
读圣贤书,立修齐志。
存孝悌心,行仁义事。
怀家国情,求大同路。

讲座还特别设置了经典诵读环节,在于教授的引领下,全场师生共同吟诵《孝经·开宗明义》《礼记·大道之行也》等篇,在朗朗书声中沉浸式感悟孝道思想的源流与深意。



随后的互动环节,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围绕“大学生最易忽视的尽孝方式”“如何平衡异地求学与陪伴父母”等现实问题,同学们踊跃发言,或提出困惑,或分享亲身经历。于教授一一予以回应,引导大家在思考中深化认识。

冯书记也十分感慨地分享了一段温馨往事。他回忆起早年赴京工作之际,每次离家前,父母总会亲手准备“上车饺子”。即便清晨行程匆忙,来不及一一品尝,他也总要坚持吃上一个,来慰藉父母的拳拳心意,回应父母那份沉甸甸的牵挂。他以此勉励在场学子:踏实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负父母的养育深恩,才是对亲情最真挚的回报。
在讲座的尾声,王荣霞总结道,本次讲座不仅深刻解读了“百善孝为先”的文化意蕴,更生动诠释了孝道对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她寄语青年学子,身处信息时代更要永葆感恩之心,自觉守护孝道文化基因,通过躬身实践让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整场讲座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师生们意犹未尽,随后通过云班课APP继续延伸讨论,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悟融入日常生活,以切实行动传承孝道文化,弘扬中华美德。
于建福教授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儒学文化促进会会长。著有《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中庸之道与文化自觉》《大学中庸初级读本》《素质教育》等,合著《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经典教化 道济天下》;主编《四书解读》《大同:中华文化的社会理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教育:民族复兴的基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师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