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0 日晚,“清源书院艺术素养大讲堂” 第十五讲在清源小剧场开讲。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敏教授担任主讲,以“戏剧艺术之美”为题,为 100 余名师生带来一场关于戏剧审美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人文社科学院马琳博士主持。
陈敏教授指出,戏剧作为融合文学、表演、舞美等元素的综合艺术,其审美价值的核心在于“人物”——既包括剧作家塑造的剧本人物,也涵盖演员在舞台上呈现的人物形象,二者共同构成戏剧人物的完整谱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她强调,戏剧艺术之美凝结于人物生命的关键瞬间,如《哈姆雷特》中 “生存还是毁灭”的灵魂叩问,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推向极致;潜藏于人物情感的波澜皱褶里,像《雷雨》中周萍与四凤的复杂纠葛,通过台词、动作与肢体语言的交织,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张力;更通过具体场面中人物“合情合理却异于常理” 的行动得以彰显,例如《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的悲壮抉择,既突破日常逻辑,又符合人物性格与戏剧情境的内在必然,成为戏剧迸发美学光芒的原动力。
陈敏教授结合《俄狄浦斯王》《牡丹亭》等中外经典剧目,通过剧本片段朗读与舞台表演案例,生动阐释了戏剧人物如何在冲突中展现审美价值。她认为,戏剧人物的塑造需兼顾 “文学深度” 与 “舞台表现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剧作家赋予人物灵魂与思想,演员则通过肢体、语言将其具象化,共同在舞台上完成人物的 “二次生命”。
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围绕 “AI 技术对戏剧人物塑造的影响”“传统戏剧人物如何契合当代审美”等问题积极提问。陈敏教授结合研究经验,提出 “技术可赋能戏剧表达,但人文内核始终是戏剧的灵魂”,鼓励学生从经典剧目中汲取人物塑造的本质规律,同时关注时代语境下戏剧审美的创新表达,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陈敏教授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例解析,带领师生深入戏剧人物的审美世界,为理解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提供了专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