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京剧发展历史的几个维度——清源书院艺术素养大讲堂举办第十四讲

4 月 3 日晚 19:00,“清源书院艺术素养大讲堂”第十四讲在清源小剧场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以“认识京剧发展历史的几个维度”为主题,由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处长、《戏曲艺术》主编吴新苗教授主讲,人文社科学院马琳博士主持,我校100 余名师生共同享受了这场精彩的京剧历史文化盛宴。



讲座中,吴新苗教授从民间与宫廷的互动、商业与艺术的共进、中西文化的互鉴、京剧与家国同构四个维度切入,系统梳理了京剧自形成以来二百余年的发展脉络。他首先通过详实的史料,揭示了京剧在诞生初期如何凭借民间土壤的滋养孕育雏形,又通过宫廷文化的筛选与规范走向成熟,展现了 “民间奠基——宫廷提升——反哺民间”的双向互动过程。

在商业与艺术关系层面,吴教授以清代戏班运营模式、民国剧场经济为例,阐述了商业运作对京剧艺术精进的推动作用。他指出,戏园竞争、名角制、剧本市场化等因素不仅催生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精细化,也促使其在剧目创作、舞台呈现上不断创新,形成“艺术品质与市场价值共生”的独特生态。



谈及中西文化互鉴时,吴新苗教授结合近代京剧赴海外演出的历史案例,如梅兰芳访美、访苏等文化交流事件,分析了京剧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吸收西方戏剧理念。他强调,这种双向互鉴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表现手法,也为世界戏剧舞台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京剧与家国同构的维度,吴教授通过解读《四郎探母》《桃花扇》等经典剧目的文化内涵,揭示了京剧作为“国家叙事”载体的深层意义。他提出,京剧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既承载着民族精神,也反映了社会变迁,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的重要密码。

讲座过程中,吴新苗教授旁征博引,结合历史文献、戏曲文物、老唱片等多元材料,辅以生动的唱段赏析与舞台表演案例,让抽象的历史脉络变得鲜活可感。师生们沉浸于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不时为精彩讲解报以热烈掌声。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 “京剧如何适应当代审美”“传统剧目改编的边界” 等问题积极提问,吴新苗教授从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出发,逐一进行了深入解答。他鼓励青年学生走近京剧、理解京剧,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吴新苗教授现任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处长、《戏曲艺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其研究领域涵盖戏曲史、戏曲文献与表演理论,出版《文本、舞台与戏曲史研究》《梨园私寓考论:清代伶人生活、演剧及艺术传承》等多部专著,在戏曲学界享有盛誉。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打开了认识京剧历史的多维视角,更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戏曲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