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习惯--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新一轮系列讲座开启

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中国人有着怎样的习惯?人的习惯又从哪里来?9月21日晚,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2022年秋季学期的新一轮系列讲座正式开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人的习惯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清源书院院长杨荣祥教授主持,近200名师生在致远讲堂聆听了讲座。

C:\Users\APC\Desktop\2C3A0108.JPG

在讲座中,邱教授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对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社会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以及休闲习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提出思维既是个体的,同时又是群体的,个体频繁互动的群体范围决定了思维习惯的同质性范围。中国的大多数人同质的范围和层次,构成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习惯在当下已经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C:\Users\APC\Desktop\2C3A0033.JPG

 

讲座反响热烈,现场同学纷纷举手向邱教授提问:中国文化讲推己及人,但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怎样才能真正地理解他人?如何做到真正的共情?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法则?中国当下高效且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会对人际之间的交往以及社会习惯的形成产生怎样的影响?邱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C:\Users\APC\Desktop\2C3A0124.JPG

在云班课上,同学们同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C:\Users\APC\Desktop\1962636255.jpg

邱泽奇教授长期专注技术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术背景兼及社会学、生物学、中国古文献。他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组织创立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CFPS)。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等奖项。出版《边区企业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社会学是什么》《朋友在先:中国对乌干达卫生发展援助案例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为清源书院推出的系列品牌课程之一,每学年秋季学期举办10讲,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师生带来高水平的专题讲座。目前,大讲堂已累计举办21讲,内容涉及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各人文学科,为我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营造以文育人校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