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
主讲教授
《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课程主讲教授
1.个人基本情况
男,汉族,1970年6月生于湖北省兴山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1年7月、1994年7月、1997年8月先后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矿场机械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钻井工程专业,相应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9月入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1999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12月被北京市教委晋升为教授;2005年11月~2007年1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法国石油研究院(IFP)的应用化学与物理化学部从事科研工作。2008年5月~2009年6月,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2009年6月~2016年10月,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2016年11月~2021年3月,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科学技术处处长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校党委委员。2020年12月~2025年6月,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2025年6月至今,任中共北方工业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副校长;继续担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环保多相流高效分离技术与设备研究团队的首席教授。
现兼任“深水油气管线关键技术与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过滤与分离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部分省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项目等同行评议或通讯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集成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会评专家;并担任多家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或编委。
2.人才培养工作
先后为本科生主讲过《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石油石化工业环保技术概论》、《从水乳交融到油水分离---实现的方法与途径》(新生研讨课)等课程,参与承担多门本科实训环节以及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任务;主讲的《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07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2021年)、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先后为硕士研究生讲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摩擦学原理》、《流体润滑与密封基础》、《应用摩擦学与流体密封技术》、《机械工程领域前沿技术讲座》、《非均相分离技术与设备》、《环境绿色低碳与资源化技术前沿讲座》等课程。
2000年开始全程参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申办筹备工作,2001年9月~2008年5月担任环境工程系主任,长期担任环境工程专业责任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校级主干学科带头人。提出“兼顾常规环境工程专业共性培养、突出环保设备特色”的办学定位,该专业自2001年正式招生以来先后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品牌建设专业(2005年6月)、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7月)、第VI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7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北京市属高校首批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17年11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6月)。2017年6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组织的专业认证,2020年6月通过认证复评。2009年7月,“环境工程教学与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14年11月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专家验收;2010年4月,“环境治理与调控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5年6月,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骨干支撑的“首都清洁能源(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北京市属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计划;2021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0857)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
曾担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本科化机97-1班、环01-1班、环07-1班、储12-1班的班主任,注重教书育人、律己律人,努力以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实现言传身教。先后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硕士生导师以及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兼职博士生导师,指导毕业研究生50多人,其中多数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延长石油、中船重工、中航工业、中芯国际、北控水务、京仪装备等相关企业工作。目前依托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直接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博士研究生4人。
3.科技创新
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石油天然气集输与净化处理、油气水排放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设计开发、过程强化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科研工作,2011年左右创办“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环保多相流分离与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所”。先后到挪威科技大学(NTNU)、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研究中心(Statoil Research Center)、英国克利夫兰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德国亥姆霍茨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HZG(原简称GKSS研究中心)、英国焊接研究所(TWI)、荷兰ProLabNL公司、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U University Amsterdam)、美国塔尔萨大学(University of Tulsa)等单位进行学术交流考察。结合国家能源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海洋油气开发水下钢结构产品设计建造和应急抢维修、油井产出物高效紧凑多相分离处理、成品油流通消费环节安全环保、炼油化工领域节能减排等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尤其是立式气浮除油、高频脉冲电场破乳、管式油气水多相分离、微纳米气泡发生技术与设备得到工业化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油气开发工程安全保障和绿色环保分离工程配套设备的自主设计研发水平。
迄今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前沿探索类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863计划前沿探索类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主持或参与承担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总部及下属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等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累计主持承担科研项目经费4500多万元。以第一/第二作者或通信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被EI、SCI等检索收录60多篇;作为主要发明(设计)人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主持编写出版教材论著4部(《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石油石化工业环保技术概论》、《油气回收与排放控制技术》、《ANSYS FLUENT技术基础与工程应用 - 流动传热与环境污染控制工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