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10月14日聚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三融四有五联”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全力打造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目标,不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探索课堂内外一体联动的育人新格局。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在哪里,北石化的‘大思政课’就在哪里;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在哪里,北石化的‘大思政课’就在哪里”的理念,北石化积极推进“三融四有五联”“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形成系统工作格局,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融联动”汇聚“大师资”
北石化形成以“三融”机制为抓手——融汇育人力量、融通育人环节、融合育人领域,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各部门密切协作,形成联动格局。
“大思政课”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延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场域。学校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知名专家等参与“大思政课”集体备课与授课。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的专家走进课堂讲述科学家精神;全国劳模常洪霞、刘宏讲述奋斗故事,让学生在近距离交流中感悟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带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进校园”活动,直播观看人数达96.8万。
“榜样进校园、校友讲‘大思政课’”等活动也不断拓展课堂时空,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与各界专家同频共振,北石化正在汇聚起一支思想厚度与实践温度并重的“大师资”队伍。
“四有创新”搭建“大平台”
立足学科特色,北石化以“研讨有共同平台、教改有创新举措、实践有特色基地、活动有主题品牌”的“四有”模式,从研讨交流、教学改革、实践育人、品牌活动四大维度出发,全方位、多层次搭建多维联动的“大思政课”育人平台,推动“大思政课”理念落地,从课堂走向生态。
学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定期举办“思政名家论坛”等,搭建高水平理论研讨平台;在教学层面持续推进教法创新,探索具有北石化特色的“学、思、研、悟、行”五步教学法,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时代新人。
同时,学校推动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施课程思政“一支部一课程一特色”的亮点工程,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实现育人成果可记录、可评价、可呈现。依托首都资源优势,北石化建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燕山石化、北京出版集团、密云水库展示展览中心、房山区官地村等一批“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打造了“书记座谈会”“校长有约”和“红色摇篮微电影”等“大思政课”品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淬炼思想、在行动中强化信念,不仅丰富了“大思政课”的形式,也推动了课程体系的系统升级。
“五联行动”打造“大课堂”
“大思政课”在北石化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种行动。学校以“联政府、联企业、联学校、联社区、联乡村”的“五联行动”为抓手,拓展“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持续推动思政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
校党委书记刘颖亲自带领学生走进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三元基因等企业一线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学生在观演当代昆曲《李佩先生》、排演讲述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故事的舞台剧《碧海壮歌》中,真切体悟科技报国的精神力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年均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北石化“大思政课”的鲜明特色。
从“理念落地”到“生态生成”
通过“三融四有五联”的系统推进,北石化已形成“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效破解“大思政课”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内容衔接不够和资源拓展不够的矛盾。
如今,北石化“大思政课”已成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要载体,呈现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联动的育人新风貌。学生上“大思政课”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在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冬奥会、九三阅兵等重大活动中自觉挺膺担当。
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果先后获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入选教育部高校廉洁教育优秀案例、北京高教学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案例、北京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创新案例,并荣获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一堂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正在塑造一代又一代胸怀家国、笃行报国的新时代工程师。
作者:刘颖(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爱萍、黄小惠 / 编辑:卢甜、茆云杰 / 摄影:张世英 审核:李林琳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