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办,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252人,北京市模范集体195个受到表彰。我校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薛龙教授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每五年评选表彰一次,是市委、市政府授予本市劳动者的最高荣誉。获评者都是遵守党纪国法,爱岗敬业、改革创新、勇于拼搏、甘于奉献,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代表。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秉诚投身科技报国
多年来
他深耕特种移动机器人技术领域
为不断提升国产设备自主可控关键技术水平
和核心竞争力不懈奋斗
让我们走近薛龙教授
感悟奋进力量与榜样光辉!
德润杏坛 研途逐光
——薛龙教授先进事迹介绍
在科研的星辰大海中,他是熠熠生辉的启明星,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他是辛勤耕耘的引路人,在社会大舞台上,他更是道德与责任的模范践行者。他就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薛龙教授。
薛龙,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特种移动机器人技术及医学康复机器人技术研究。现任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智能制造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责任专家、中国焊接学会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机器人及智能焊接专委会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04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智能制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奥运会“鸟巢”场馆、上海中心国内第一高楼、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首都新机场航站楼、核电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中。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一等奖、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技术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4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软著120余项。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薛龙教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初心,奋战在教学一线,扎根讲台主阵地。在育人之路上,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为学生树立起标杆。在他的引导下,众多学子秉持着正确的价值观,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
在本科生教学中,为了让复杂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他常常引入科研实例,将晦涩的理论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解《机电系统设计》时,他能以日常生活中熟知的机电产品实例以及科研中遇到的重大工程作类比,让学生们轻松掌握其中的关键要点。课后,他主动开放自己的时间,耐心解答学生们的疑问,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薛龙教授更是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科研实际,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行业的科研工作者编写了特色明显的《机电系统设计》教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及再版。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薛龙教授亲力亲为、因材施教。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专业基础,量身定制研究方向。当学生在科研中遭遇困境时,他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例如某个博士在进行焊接机器人构型研究时陷入瓶颈,薛龙教授多次与他深入探讨,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启发他,帮助他最终找到突破的方向。团队借助北石化的定向育人优势,建立了完善的焊接机器人人才培养体系,将基础理论与动手实操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更加系统地了解本专业的专业知识。
在学术指导之外,薛龙教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品德和创新思维。他经常组织学术研讨会,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他的悉心培育下,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从校园走向社会,薛龙团队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成长为制造业等领域的核心骨干,并传承北石化焊接学科不屈不挠、勇于突破的精神,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
矢志科研报国
上世纪末,我国科技蓬勃发展,成果不断涌现。2000年后,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海洋能源和核电新兴清洁能源并陆续出台了系列国家战略。薛龙教授团队敏锐地关注到国家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率领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围绕着海洋油气和核电能源的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了长期的技术攻关。
针对海洋油气管道、海洋平台等海洋装备长期受波浪、洋流等海洋运动侵蚀,服役环境十分恶劣,一旦出现损坏,造成重大污染等技术难题,开展水下油气管道应急维修技术研究,发明了水下焊接机器人局部干式高压作业装置,揭示了高压排水气流与电弧稳定作用机理,开发出了200米水深移动焊接机器人,解决深水钢结构工程局部干法高压焊接技术难题。2023年,针对北溪二号输油管道炸毁事件,率领团队成功立项了“400米深水超高频脉冲电弧原位焊接技术与装备”重点研发项目,为我国南海油气安全保驾护航。
针对核电新兴能源技术方向,薛龙教授及团队长期致力于核电维修封堵机器人技术研究,突破涉核屏蔽材料耐热老化、成型及粘性等综合性能差,以及乏燃料池水下电弧焊接修复防护难的技术难题,发明了基于环氧树脂的柔性辐射防护材料和适用于水下维修作业的局部干式焊接机器人,解决了辐射环境下一回路管系和乏燃料池等核心设施及装备维修难题。并针对日本福岛核事故,于2019年和2022年率领团队成功立项了“涉核装置事故应急处置机器人系统”、“‘华龙一号’核电站一回路机器人检修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等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为我国核电安全运维提供技术支撑。
薛龙教授带领团队始终把握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扎根特种机器人领域,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从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挂牌认证,到焊接机器人产业化工作全面推广,再到多个样板工程投入建立……近三年,薛龙教授团队牵头和参与三项成果分别荣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回望一路发展历程,薛龙感慨万千,“现在我们已经在水下、建筑、冶金、轨道、新能源、核等多领域有了更长足的发展,真正践行了'把科研成果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科研成果铸就强国器
“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薛龙教授以卓越的科研成就,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焊接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领域,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多项技术突破填补国内空白,成果广泛应用于重大工程,为国家建设筑牢科技根基。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将科研成果无私分享,推动行业整体进步,展现出科学家的广阔胸襟。
在实践项目中发现问题,从工程验收中解决问题,再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一直是薛龙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科研的目标。他总是和团队强调,要以应用为牵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然而,如何打破平台局限,找到适合的生存空间,成了薛龙团队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为此,大家铆足劲,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扣,一项技术一项技术啃,凭借实实在在的能力获得业内认可,成为机械工程行业龙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
每一个项目都是挑战,团结成为团队最难能可贵的优势。每一位老师都有不怕吃苦,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团队不懈努力下,光机电装备技术实验室研发出包括焊接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核电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在内的多款机器人,这些具有特色的创新产品已经在国家体育场 (“鸟巢”)、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等重大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助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和国家重大装备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移动焊接机器人的高质量应用与发展。
2017年3月,团队自主研发的焊接机器人正式参与到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中。先后应用于机场C型柱箱型梁、网状屋盖圆管杆件和球节点连接、中央连桥箱型梁、到港/离港高架桥等处的现场焊接作业,完成了400多道焊缝焊接,焊缝长度1000多米,焊后检测100%合格。
高空大跨距移动式焊接机器人在大兴国际机场成功应用,在服务北京建设的同时,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提升了国产焊接机器人的知名度,也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钢结构移动式焊接机器人迈出了真正的一大步。
近年来,薛龙教授面对北京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定位调整和北京市重点发展养老、助残、医疗服务产业的重大需求,利用团队沉淀的机器人技术优势,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医疗康复机器人精准康复技术研究,“十三五”期间,获得多项国家重点研发和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支持。
德范昭昭,研途熠熠。薛龙教授如同一座灯塔,照亮身边每一个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着无尽的正能量。相信在他的引领下,会有更多人投身科研与教育,共同描绘出更加美好的社会蓝图。
作者:宋兆会、王莉鑫 / 编辑:茆云杰 审核:李林琳 来源:校工会、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