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在我校清源校区致远讲堂成功举办今年系列讲座的第四讲(总第54讲)。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骏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中西科学传统漫谈》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清源书院院长杨荣祥教授主持,我校150余名师生在致远讲堂聆听了本次讲座。

王骏指出,中西方对自然的认知差异形成了路径迥异却博大精深的科学传统。西方科学源于古希腊,受城邦制度与苏格拉底 “诘问式” 教学法影响,孕育 “为知识而知识” 的思辨精神,经古罗马式微、阿拉伯文明保存、中世纪酝酿,借文艺复兴重生。他还勾勒出自 16 世纪起世界科学中心 “约百年一转移” 的图景,引发 21 世纪新科学中心是否转向中国的思考。

中国科学传统根植于上古 “道文化”,以 “天人合一” 为核心。王骏借 “李约瑟难题” 反思其特质,提出儒家思想与农业文明结合,使中国科学重 “经世致用”、轻抽象原理体系化。虽唐宋文明达顶峰、明代郑和下西洋显科技实力,但后续闭关锁国,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科学革命形成反差。近代中国从学西方技术,到反思制度,再到倡导 “赛先生”,逐步引入西方科学体系,却中断了传统 “道文化” 科学路径,现代科学精神的文化启蒙任务至今仍未彻底完成。
王骏还特别指出,回顾历史并非为了评判高下,而是为了更完整地理解科学本身。他强调,除历史维度外,还应从哲学、社会学等多视角塑造科学观,从而深刻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意义。整场讲座纵横比较,脉络清晰,深刻揭示了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科学发展的独特逻辑与历史命运。
讲座最后,杨荣祥总结道,王骏教授基于扎实的知识体系,对中西科学传统进行了客观而深入的比较,带领大家完成了一场富有启发的思想旅程。他高度评价了讲座中蕴含的创新精神与批判意识,并鼓励在场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养成勤于反思、勇于提问的学术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展望未来发展的可能。随后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同学们争相提问,围绕 “如何评价科学本身” 及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等时下热议的观点展开讨论。王教授循循善诱,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激发大家自主思考,共同剖析议题,最终在思想的碰撞中层层解析,给予了富有启发的解答。
同时,在云班课APP上,还有不少同学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进行了热烈的课堂讨论。
王骏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业领域为科学(社会与政策)史、中国近现代科学与社会、美国科技政策史等。曾担任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科学史学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
作者:张冰冰、杜冰心、张曼迪 / 编辑:茆云杰 审核:李林琳 来源: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