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高超技艺——蒲松龄《聊斋志异》浅说——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举办第五十五讲

11月6日晚7点,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在我校清源校区致远讲堂成功举办今年系列讲座的第五讲(总第五十五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鹏飞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讲故事的高超技艺——蒲松龄〈聊斋志异〉浅说》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校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张冰冰博士主持,我校150余名师生在致远讲堂聆听了本次讲座。

图片1.jpg

李鹏飞以莫言的诗句“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化尘埃”作为开场,将我们引入蒲松龄的传奇人生与他笔下的文学天地。蒲松龄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既是执教私塾三十载的教书先生,也是科场失意、屡试不第直至花甲之年的落魄书生,却最终以一部《聊斋志异》超越了同时代金榜题名的进士,成就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创作最丰、艺术造诣最高的文学巨匠。

讲座中,李鹏飞以《聊斋》中最短篇目《龙》为例,展现了蒲松龄如何以超凡的想象力勾勒出奇幻场景;又通过《尸变》《王世秀》等经典篇目,解析作者如何借助连续紧凑的情节推进,营造出层层递进的悬疑氛围,令人仿佛亲临其境,领略其高超的“编剧艺术”。

图片2.jpg

李鹏飞结合《侠女》《小翠》等文本,阐述了《聊斋》四种核心叙事手法:一是开篇设预言或目标,以命运实现(或破灭)的曲折过程制造张力;二是巧布疑点、“欲盖弥彰”,借碎片化信息持续勾起读者好奇,直至真相揭晓;三是构建正反双方较量情节,通过反复博弈吸引读者关注胜负;四是情节中制造剧烈变化或紧张局面,再以人物巧妙应对化解,让故事跌宕扣人。

整场讲座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蒲松龄文学成就的理解,更通过文本细读,使人切身感受到《聊斋志异》中如编剧般精巧的叙事艺术。正是这些跨越时代的文学技巧,让这部作品历经三百余年依然熠熠生辉,成为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聊斋》中的恐怖元素、中西方恐怖叙事比较等话题展开交流,李教授一一作出细致深入的解答。

同时,在云班课APP上,还有不少同学或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

李鹏飞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小说。曾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专著有《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志怪与传奇》《长安回望——汉唐文言小说考论》《叩问石兄:曹雪芹与〈红楼梦〉新论》《古代小说研究十大问题》(合著);曾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奖、《儒林外史》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奖励。

作者:张冰冰、杜冰心、张曼迪 / 编辑:茆云杰   审核:李林琳   来源: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