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与“道”:儒家乐教的形成——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举办第五十二讲

10月16日晚7点,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在我校清源校区致远讲堂成功举办今年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总第五十二讲)。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程苏东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艺”与“道”:儒家乐教的形成》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校人文社科学院讲师杜冰心博士主持,我校150余名师生在致远讲堂聆听了本次讲座。

图片1.jpg

“儒家乐教” 是古代礼乐文明核心论题,长期以来周公 “制礼作乐” 与孔子 “删述六经” 被视作连续自觉的建构过程。程苏东通过考辨《尚书》《礼记》《史记》等文献,结合历史语境与文本脉络,证实 “儒家乐教” 并非先在完整体系,而是战国至汉代被不断追溯、阐释并系统化建构的成果。他将研究视角从 “乐教是什么” 转向 “乐教是如何被言说的”,揭示先秦儒家代表对 “乐” 的理解与论述存在差异和张力,汉代儒者为满足大一统帝国意识形态需求,才将这些分散甚至矛盾的论述整合成统一 “乐教” 体系。该研究大幅拓展了学界对早期儒家思想演变复杂性的认识。

讲座中,程苏东结合我校理工科学生认知特点,以 “艺” 与 “道” 为核心,从 “六艺” 用例、“礼崩乐坏” 语境,到 “声”“音”“乐” 概念分疏与乐教观念形成逐层讲解。他借文本细读与历史叙事,融入孔子身份、分封宗法制度等背景,阐释孔子对宫廷音乐的批评、墨韩对 “乐” 的质疑及荀子对 “艺”“道” 关系的思考,还引导关注《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命题,指出其对汉代经学及儒家乐学体系发展的影响。整场讲座内容实、脉络清,深化了师生对 “乐” 的价值与儒家礼乐观念演变的理解,也为跨学科审视先秦思想提供启发。

图片3.jpg

程苏东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传统文化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汉唐经学史、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著有《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等。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2)、霍英东青年科学奖 (2022)、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集体,202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2024),先后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9)、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023)。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通过云班课APP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

作者:张冰冰、杜冰心、张曼迪 / 编辑:茆云杰   审核:李林琳   来源,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