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工程应用研究所

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工程应用研究所是我校“十三五”建设规划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重点建设机构,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在研究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研究队伍建设方面,研究所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7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有4人次教师在研究所成立之前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荣誉称号,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北京“青年英才计划”1人。研究所成立近两年来,新增教育部、北京市人才称号6人次,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1人、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1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1人。研究所全体成员秉承“诚信感恩、合作利他、奋进创新、共同发展”的团队理念,已熔炼成为一支志同道合、方向协同、优势互补的科研队伍。2017年,以本研究所为主体组建的“油气储运安全节能输送”科研团队,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所面向国家、京津冀地区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根据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课题,凝练形成了太阳能热利用及热泵应用、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油气安全节能储运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具体涉及高效流动传热数值仿真方法(网格生成技术、高效有限容积法、跨尺度算法开发、GPU并行计算等)、太阳能中低温跨季节蓄热技术、多孔介质热质传输机理及热泵干燥技术、太阳能(地热能)先进动力循环理论与冷热电联产技术、干热岩热-流-力-化四场耦合热交换理论、干热岩压裂人工缝网形成机理及裂隙网络反演刻画理论、原油和天然气管道输运仿真技术、稠油降黏技术、海底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所近两年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项目共19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项、北京市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资助项目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包括SCI检索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30余篇。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研究所实验室面积约1000平米,依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需求,以打造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建设目标,规划了流动/传热数值计算中心、太阳能和地热能综合利用实验室、油气储运物性测试中心等3个科研平台。目前已完成流动/传热数值计算中心第一阶段建设,太阳能和地热能综合利用实验室、油气储运物性测试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在学术交流方面,研究所与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科院理化所等国内外知名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邀请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川口靖夫教授、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孙树瑜教授来本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与西安交通大学大学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1项,与中科院理化所等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2018年派送1名教师赴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进行访学,1名教师赴法国联合开展科研工作。近两年,本研究所师生赴日本、英国、印度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其中,1篇论文获得亚洲计算传热学会议最佳论文奖(三篇获奖论文之一),1篇参研论文获国际计量技术联合会世界大会最高奖IMEKO Stryker Award(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荣获该奖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研究所以服务京津冀地区社会发展和污染治理需要为基本宗旨,努力将科研成果转为服务社会发展的技术。针对北京及周边平原地区压减燃煤、治理雾霾等社会需求,结合京津冀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现状,致力于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技术研究,成功应用自主开发的原创性数值方法,解决了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数值模拟耗时巨大,无法满足工程优化设计要求的难题。研究成果将为推进北京雾霾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完成区域雾霾治理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本研究所全体师生热忱欢迎国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展交流合作。

 

 

联系人:孙东亮、张伟

联系电话:010-81292136(O),010-81292289(O)

电子邮箱:sundongliang@bipt.edu.cn,zhangwei@bip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