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新闻
我校参加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第三次教学研讨
为了促进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共同探索课程优化与创新路径,北京市教委于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物资学院组织召开了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第三次教学研讨会。我校陈家庆副校长、教务处王腾处长、胡守涛副处长、人工智能研究院刘强院长、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滕达主任、本科学生工作负责人王文通助理教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志明教授做“创新环境与创新人才培养”主题报告;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坤教授做“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变革”主题报告。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召开本次教学研讨会对共同总结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谋划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变革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自2024年5月由北京市教委统筹,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相关市属高校共同参与完成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以来,已实现近5万名新生线上线下同步上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引发国内广泛关注。
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张耀天主任分享了四点思考:其一,高校应打破校际壁垒,构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机制,推动国际交流对接;其二,高校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重塑知识链、整合资源链、激活兴趣链和深化创新链,培养复合型人才;其三,高校应增加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以多种灵活形式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模式,提高育人水平;其四,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时,高校要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伦理规范放在首位,防止安全风险。
最后,张耀天主任要求市属高校进一步凝聚共识,以“首善标准”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标杆,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北京方案”。
下午的会议分享交流环节由北京物资学院张闯副校长主持。北京邮电大学杨洁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英慧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刘强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王遒副教授、北京物资学院宋燕星副教授分享了本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建设情况和典型做法。
刘强院长作为我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负责人做了以“面向智能时代首都人才需求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为主题的分享报告。在报告中,刘院长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分享了学校采取建设实训平台、组织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编制实践案例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项目经验,推动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实践。
通过参会交流和学习,我校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北京市教委对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建设要求,以及北京市属各高校对于人工智能通识课的优秀教学案例和做法,激发了教学灵感,有利于后续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迭代升级。
会议期间,与会领导专家参观了北京物资学院“人工智能通识课优秀案例展”。
(编辑:王文通 审批: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