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 “精细化工和医药工业微纳米颗粒在线智能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顺利通过鉴定。成果主要完成人为:新材料与化工学院王学重教授、周光正副研究员、吴韬副教授、周蕾助理研究员和何运良副研究员。
本次成果鉴定会在北京阳光和怡塔里木酒店召开,由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主办,协会会长陈明海主持。鉴定会汇聚了,委员会成员包括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院长蔡挺教授、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邱华云教授级高工、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良勇教授等七位国内化工、医药、自动化领域的权威专家。
我校副校长靳海波教授参加鉴定会并致辞,简要介绍了学校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显著成就,强调了此次成果鉴定会对于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何广湘教授介绍了学院在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规划、科研团队情况以及工作布局等情况。
随后,王学重教授代表研发团队,详细汇报了项目的研究背景、目标、方法、过程、结果以及创新点等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PPT生动呈现了项目团队在多年研究中攻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以及成果在理论和应用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在专家质询环节,与会专家就成果的技术细节、应用情况、市场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提问和探讨。项目组成员对专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准确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严谨。
经过专家们认真、细致的评审和讨论,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微纳米颗粒在线智能检测关键技术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结晶过程在线显微成像粒形粒度实时检测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技术成果鉴定。
该成果针对精细化工和制药领域微纳米颗粒在线显微成像粒形粒度检测在高固相浓度下误差大、粒形检测仅处于二维难以较好反映颗粒三维结构、超声波脉冲信号在悬浮液中传输模型不完善导致测量误差大且时间长等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在线图像实时处理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多位点颗粒三维结构重构方法等,实现了颗粒粒形粒度由定性观察到定量描述的跨越,测量粒形粒度的最高固体体积浓度由15%提高至80%,晶体三维结构由离线测量到在线实时测量的跨越,测量时间由平均40分钟缩短至1分钟。在众多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白云山制药和中国药科大学实现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供稿:吴韬;审核:张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