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新闻动态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举办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


 

为营造开放协作的学术氛围,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新材料与化工学院于2025年10月21日在主楼1303举办了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天然产物研究与催化材料两大前沿方向,设置了主题分享、自由研讨与总结展望等环节,有效促进了学术成果共享与科研思路的拓展。活动由学院副院长何广湘主持,化工学科多位青年教师参与交流。

活动中,徐鹏伟和刘溢哲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汇报了科研进展。徐鹏伟以火麻籽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天然产物功能强化与活性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火麻籽壳中酚类化合物(含30余种大麻酰胺)的分析、火麻仁中蛋白质与脂肪的分离纯化技术,以及半液相分离法在黄秋葵提取物活性成分提取与蓝色界面球晶发酵液分离中的应用。他还分享了通过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埋技术提升重组大麻素a溶解性的方法,并探讨了火麻籽功能成分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潜力,如构建蛋白-DNA-多糖复合体系增强稳定性、利用多酚修饰蛋白质构建双层膜乳液以保护β-胡萝卜素与不饱和脂肪酸等,为天然产物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刘溢哲系统介绍了镍基催化剂的结构特性、电化学性能及有机配体的作用机制。在镍基催化剂方面,他重点阐释了镍与对苯二甲酸配体形成的镍硫结构,通过实验数据展示了该结构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低过电位、高电流密度及长达100小时的稳定运行性能,并与文献数据对比论证了其应用前景。在有机配体作用机制方面,他介绍了配体诱导水滑石转化为特定金属组分二维材料的策略,指出配体在降低金属中心氧化价态和作为质子传输媒介方面的双重功能,并说明该策略具备良好的金属适用性及耐腐蚀性能。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多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天然产物领域,大家提出可借鉴火麻籽研究经验,结合云南区域种植特点,探索副产物在功能性食品与医药辅料中的应用路径;在化工转型方向,认为应推动传统技术适应生物体系的温和特性,优化工艺参数以提升效率,并在关注“小众对象与方法普适性”平衡的基础上,凝练共性技术以拓展应用领域。此外,与会者还就镍硫结构对催化效率的影响、有机配体调控机制,以及基金申报中“共性科学问题”的提炼方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何广湘副院长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沙龙的组织成效与交流成果。他表示,应以化工学科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为起点,推动各学科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院内学术碰撞,凝聚科研合力。同时,他鼓励开展跨课题组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科研目标,构建系统化研究方法,避免课题研究趋于碎片化。

本次学术沙龙拓展了教师的学术视野,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为未来的学术创新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将持续搭建此类平台,积极推动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助力新材料与化工领域的持续发展。

(供稿:化工系王新承;审核:张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