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为教学第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管理制度» 教学工作专项规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关于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关于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关于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京教高〔2021〕8号)等文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讲话以及对首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对接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推进五联行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为服务首都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流应用型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建设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学校服务首都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城市安全运行与管理等领域,在深化现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动每个教学院(部)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重点推动相关学科专业在城市安全运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会展旅游服务等领域与首都产业(企业)集群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学生创业多位一体,形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发展模式。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夯实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为核心,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培养符合首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模式。紧密围绕行业产业需求,设计现代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强化产教融合实训环境、平台和载体建设,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和工作机制。

(二)坚持需求导向。打破学科专业固有壁垒,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和路径依赖,强化需求导向。以深化服务行业企业需求作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以区域产业发展为立足点,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集”“”“”“于一体,具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特征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毕业生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三)坚持产教融合。贴近新兴产业,契合行业标准,优化资源配置,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和专业集群。紧紧依托学校材料与化工、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城市安全运行与管理、电子信息、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与医药等专业集群和相对应的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扎根大兴、深耕亦庄,重点探索学校与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协同共建合作办学模式。

(四)坚持质量为要。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贯彻以我为主,质量为要的理念,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实践育人为路径,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制,构建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与行业企业的统筹协调,实现共建共管、资源共享,探索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园区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构建理念先进、顺畅运行的管理体系,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四、建设任务

学校鼓励各教学院(部)根据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结合行业产业需求,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学科研平台资源,共同商议、共同发起、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形成相应建设方案(包括拟定的合作协议)后,向学校提出申请,经过论证符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后,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最后经党委常委会审定。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原则上应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在鼓励探索尝试的同时,都应完成如下基本任务。

(一)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面向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优化现代产业学院共建模式,健全管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成立由学校、政府、协会(学会)、企业等各方共同组成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导委员会(或建设领导小组、理事会),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学院章程及运行管理制度,打造以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多方协同、共同革新的现代产业学院管理体制和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整合校、政、企、协等多方创新要素和资源,重点推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联合开发课程和案例库、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打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带动支撑同一产业链若干关联专业的协同发展。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一流专业和校级主干学科建设,形成学科专业发展的集群效应。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行业产业链未来发展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主动识别和吸纳行业产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着力推进专业改革与创新。深化引企入教,遵循学习产出导向(OBE)理念,面向现代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吸纳整合行业规范、企业精神、工程伦理和创新文化等要素,将之深度嵌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效果评价等具体培养环节,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现状、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要求与产业需求的融合对接,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实施订单式培养,学生在企业一线实习实训时间原则上累积不少于6个月。各教学院(部)均应面向学校重点发展或培育的学科专业领域,依托相关专业集群(2个以上本科专业)建设至少1个现代产业学院。每个现代产业学院应依托相关专业集群开设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急需的专业方向,开设至少1个定向培养班。现代产业学院的校外合作单位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统筹行业产业资源,充分发挥生产平台和育人平台的双重作用,使毕业生在现代产业学院共建行业企业就业的比例不低于20%,相关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专业对口率处于学校前列。

(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着眼产业需求和技术迭代对人才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要求,精准对接技术需求,合理对标行业标准和发展动态,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融合产业要素,将国际前沿研究、工程问题、工程案例等融入教学过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根据新的课程体系,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组建新的课程教学团队。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广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注重跨学科专业的综合性项目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分析及解决复杂工程(实务)问题的能力。以行业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的选题来源。原则上现代产业学院每个专业应建设校企合作开发的应用型课程不少于3门或核心主干课程的50%,正式出版校企共编的应用型新形态教材或工程案例集不少于3本,每门专业课程融入行业及相关企业实际问题或案例的章节比例不低于80%。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跟踪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研制优质教学装备并推广应用。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拓展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打造集实践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学科专业教学,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共同构建实践教育体系和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以校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巩固和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整合校内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资源,在校内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践创新平台,主要用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动专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产业学院教育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每个专业应与相关企业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少于2个,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鼓励教师依据专业特点,创新性转化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设计,结合真实生产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每个专业开设来自企业前沿技术需求的综合型、设计性实验项目不低于30%,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实务)问题能力。鼓励教师以行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将产业实际问题融入课程案例、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比例不低于50%,实行真题真做,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五)打造双师双能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学校通过设立企业导师、产业教授等荣誉岗,建立选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的有效路径,现代产业学院企业教师应不少于教师总数的30%。鼓励建设校企教师联合工作室等具有校企融合特色的基层教学组织,选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与跨学科专业教师团队等共同组建虚拟教研室,与校内人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联合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论文)和课程设计,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继续推动校内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实践锻炼期间需总结设计出本专业3~5个解决复杂工程(实务)问题的教学案例。

(六)搭建产学研用服务平台

积极拓展与龙头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入生产一线,瞄准行业产业需求,调研征集实际面临的生产性和技术性难题,校企系统解决问题。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产出一批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推动科教融汇,将特色优势科研方向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等运用于教学,将研究成果、产业新动态及时引入教学过程,探索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的实践育人模式,现代产业学院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技服务活动应不少总数的30%。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互通互融,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

现代产业学院实施二级管理,学校以项目管理方式向现代产业学院授权,依托教学院(部)须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纳入学院重点工作,落实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体责任。现代产业学院实行院长(执行院长)负责制,负责现代产业学院全面工作,设院长或执行院长1名,原则上由现代产业学院依托教学院(部)行政负责人担任;副院长若干名,其中至少1名由合作方人员担任。现代产业学院相关事宜原则上需经依托教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现代产业学院可根据合作方的性质和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领导小组或理事会)的负责人原则上由校领导担任,或经各方协商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担任。

(二)政策支持

学校给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所需的政策,支持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活动,建设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教务处、研究生处设立教改项目支持应用型课程开发、教材、特色案例库等支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专项项目。现代产业学院主要依托的教学院(部)要积极探索运行管理、政策支持方面的新模式、新举措,鼓励先行先试。

(三)条件保障

学校设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专项经费,提供相对集中、面积适当的物理空间,保障现代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主动加强与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联系,积极推动将现代产业学院纳入国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范畴。同时,积极争取和引入外部主体的资金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高端科研技术人才等资源,扩大办学资金来源渠道,重点用于面向应用型的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共建大型实习实训中心等。

(四)考核评价

现代产业学院按年度向学校上交进展情况工作报告,学校依据《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年度考核,给出考核评估结果和建议。根据建设进展和成效调整支持力度,对建设成效显著的现代产业学院给予重点支持。


附件: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考核与评估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