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陈彦玲——一路从平凡中走来

 

——教学名师陈彦玲教授倾谈点滴生活

 

题记:面对选择总是“阴差阳错”,面对事业却又是“战绩连连”,她一次次的偶然仿佛总是造就了一次次的必然,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厚积而薄发?也许,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一样,是不是能从别人的人生轨迹中获得启发或者有什么教育意义的话,完全要取决于看这件事的人,他(她)的体会。

 

陈彦玲教授于六十年代高中毕业。由于那时国家还没有正式恢复高考,选择何种职业使喜欢读书的她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当地的一所中学来到教授当年就读的那所高中挑选学生,预计从一千多名毕业生中选拔五十名教师,而成绩始终处于班级前列、年仅17岁的她就这样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1994年,教授来到我校从事教学、行政、科研等工作。在我校工作期间,主要授课科目有: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学等。曾参与组建经管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先后担任国贸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2001年获得全国经济统计教学研究会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同年获得大兴区优秀知识分子荣誉称号;2006年度被评为石化学院校级名师。

 

授之以渔

    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课堂,教师们的授课风格各显千秋,而陈彦玲老师则自然有一套自己的思路:传道解惑,授人以渔。

对于一门新接触的课程如何去学习,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并把她的学习体会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她认为,在深入学习一门课程前,先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框架:每个部分之间、每个章节之间它们有一个怎样的逻辑体系,只有把这个东西理顺了,才能俯瞰这门课程。

一位老师的学生这样告诉记者,老师非常重视每门课的第一节导论课,她并不是一上来就讲知识点,而是讲方法,通过知识框架使学生形成宏观的认识,豁然开朗。

“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则能够使学生获得捕获知识的能力。老师认为,“本科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非常关键。因为本科阶段学习的是你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一种基本角度,它会形成你的专业素养,影响你的一生。”

师德就是做人的品德

    古人云:“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此,陈老师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将积极、严谨的人生态度融入教书育人的细微之处。

每一次上课,老师都喜欢早一点到教室,检查一下PPT能否正常浏览。即使做得慢,她仍喜欢用自己做的PPT授课,因为每个人切入、导入的方式都不同。她同时认为,如果每节课都能够以身作则,早早到教室,同学再迟到也会因心有不安而遵守纪律。

对于备课,老师也是下足了功夫。她坦言,曾经因为工作太忙了,备课很简单,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此以后,无论再忙,她都会在上课之前细细过一遍教课内容。最晚的时候曾经工作到凌晨四点,即使是这样,老师都认为是值得的。

老师的课堂中,有这样一件有趣的“预谋”——为学生排座位。一直以来,课堂点名所花费的十几分钟陈老师特别疼惜。后来发现,如果课前制作一张座位表,让同学们自己选座位,以后就按固定的座位坐,课间老师可以通过座位表来考察出勤,这样不但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此这般,课堂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但课间教师休息的时间却没有了,她的学生为此感慨道:“我们学生也应该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了其他的老师,因为这个方法特别的灵。

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违反考场纪律,没有了学位,很长一段时间想不开。于是,他找到了老师。原来,这位学生成绩平时还不错,看到考场其他同学有作弊行为,结果一时冲动酿下苦果。老师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帮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即便有同学作弊,不等于说自己就有理由作弊。做人应该有做人的准则,从心里面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大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如果学生确实违反了校规校纪,应该正确面对这样的处罚。最后,要学会想办法。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在听了老师这番教诲后,那位学生很受感动和启发。他开始奋发努力,终于拿到了第二学位。

谈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老师认为它太重要了,学生潜意识里总是有这样一个特性,会受到教师的潜移默化。“规范的行为举止是教师的风范,对于我,并不是要做给学生看,而是做给自己看。”她认为,教师并没有刻意地要去履行责任,做教师不仅是对学生,对所有的人似乎都应该这样。采访中,当问到如何理解“师德”时,老师的一句话质朴的话语让记者回味良久,“师德就是做人的品德”。

 

标准源于自己的心

    “何为好教师呢?一位好教师不在于你讲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让你的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这段话是陈老师年轻时从一场报告会中听到的,至今仍然对她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授课时陈老师就非常注重师生间一种心灵上的实实在在的交流。她认为,只要自己真的投入了,而且对这个课程想得很透彻,学生一定会有兴趣,“当学生老师产生‘共鸣’的时候,我确实能从其中产生很多的乐趣,教书多年,很多东西好像已经根深蒂固,融入我的血液。”

 

 

就在2006年,老师被评为校级名师,一时间,赞誉声、祝福声席卷而来。学校对于选拔校级名师的条件尤为苛刻,我校至今具有这一荣誉称号的教师仍然为数不多。

面对这一殊荣,老师自然而平静,“也许我是个自然主义者,标准源于自己的心,并非别人的认可度,只要自身是充实的那就足够了。”作为名师,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自身的差距,在教学和整个教学研究方面的差距在哪?经过思考,她认为,在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方法方面,自己还有待拓展。这些年,科研和研究生的教育是她比较熟悉的领域,而对于本科教学整体的教学体系,从研究的角度考虑得并不多,所以希望把这一块做好。

 

科研有一种内在的牵动力

    “在从事科学研究时,领域不重要但方法很重要。”这是陈老师多年总结的经验。尽管过去教学与行政工作占据了她大部分的心力,但是对于科研的探索却从未间断。

由于我国近几年能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能源问题已成为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引起了我校教师的广泛关注。老师带领团队在这一领域不断地深入与探索。“对于能源经济,越做越有感觉,在这其中,你积累下来的做科研的这种经验和你能够驾驭或者驾轻就熟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帮助你研究相关领域和其它领域的一些问题。”

谈到科研,老师并没有觉得枯燥。她认为,科研会激发人很多创新的思维,一旦钻进去,会有“越战越勇”的感觉,很有意思。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会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所以科研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对人的牵动力。只要投入,还是能带来充实的感觉,这种充实来源于:你在思考问题,你在研究问题。而经济学的研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太一样,大部分课题和现实生活联系得特别密切。“我们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社会、深入社会的过程。”

辛勤的付出总会迎来满载的收获。老师所参与的科研项目曾先后获得:1997年国家统计局优秀调查报告奖,1998年河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彩虹工程优秀成果奖,2005年第七届全国统计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自然回归的过程

2000年,陈老师开始担任经管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同时还要从事教学与科研,繁杂的工作扑面而来。

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老师主要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首先就是组织建设,要加强基层党支部活动。由于党员人数较多,组织活动不方便,她力主把支部细化,以便协调工作。第二,在学生党员的发展上,老师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她希望从党组织的角度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也是她的核心工作——稳定。为了让领导班子稳定,让经管学院保持和谐与发展,每天老师需要做很多细节的事情,不断地去协调。当在工作中发现漏洞时,她会侧面提醒一下,想办法把这件事情补充完善。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一定要去做这些别人都注意不到的细微环节时,老师自然而坚定地回答:“我只要看到了,就不能绕开。否则自己心里会很不舒服,感觉不好。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做事的行为准则,而这个准则是自小形成,它支配着你的思想、行为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都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就是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才是你的风格。”

任期两届后的2006年,老师做出了一项让很多人震惊的举措:离开领导岗位,潜心从事研究工作。对于这些,老师只是简单地微笑,“没有去考虑它的机会成本,这只是一个选择,对自己兴趣的选择,对人生的一次选择。自己是一名教师,其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回归的过程。很多学生都有很浓厚的求知欲望,你就会觉得把知识传授给他们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回顾走过的一步步,老师认为自己是比较幸运的。“其实性格里是比较被动的,不会主动地去设计人生、雕琢人生。机遇和命运推我走到这一步,我就会向前走。所以我的经历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人生曲线很平缓。虽然我不是一个刻意去雕琢的人,但我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自己骨子里有种不认输的东西,既然决定了,就要付出全力,再难也不退缩。”

 

炽热的心

校园里,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喜欢这位热心肠的教授。采访中,不断有师生路过陈老师的办公室,进来打招呼,那份热情溢溢的“亲乎劲儿”还真让记者羡慕。

一位毕业生这样回忆到:在做毕业论文那会儿,很多学生都很难得到教师的见面指导,而老师会很重视对他们的引导,主动联系学生、询问论文的进展,提供一些资料。这样的细节使这位毕业生至今都不能忘怀。在大家心中,看起来和蔼可亲的老师做事总是风风火火,谁有困难都喜欢帮一把,也许,这源于她前面所说过的一句话,“碰到了就没想着绕开。”

在大学校园里,任课老师记不住学生的名字是件很普通的事,但老师则更喜欢相互认识的感觉。“不喜欢老师与学生有隔膜,像隔着一条沟、一堵墙。以前教小班,对每个学生都知根知底,像一家人一样,感觉特别亲切,在我心里,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与学生应该是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

老师就这样一路走来,平淡而充实,简单而快乐,被动而执著,忙碌而细致。她的身上有太多平凡的故事,不经雕琢的,却很美。在别人眼里,老师的人生旅途充满了绚丽的焰火、娇艳欲滴的玫瑰,而在记者看来,也许,两旁的风景也只不过是曾经的见证罢了,而最为可贵的,是老师心里经久不哀的那朵朴实的花: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也许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提炼吧。

(转载自《北京石化学院报》 2007330206期 摄影/朱三平、鲁珺瑛)

 

发布日期:2007-04-09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admin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