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学子张飞达倾谈环保历程

追寻绿色的梦

 

张飞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青年人单元会议上发言

 

    题记:他曾任我校蓝天社社长,也是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青年志愿者。刚入大学时,他曾坚定过这样一条信念:做自己大学生活的主人,学而有术,为而不争。短短的两年过去了,每当在学校综合教学楼大厅做环保展览时,向驻足观看的同学们热情讲解的人是他;每当校园里浪费水的现象又严重时,精心计划下一个环保项目的人是他;当得知金光集团在云南大规模砍伐生态林时,北京高校中勇敢地站出来声援“绿色和平”的人还是他……这位来自我校经济管理学院营销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似乎与环保有着解不开的“绿色”情缘。

 

 

去年冬天,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科学家及各类环保组织、民间团体的代表出席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这次会议完成了《京都议定书》的全部法律细节,从2008年至2012年部分发达国家将履行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很多国家为此付出了长达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在此次会议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全世界所瞩目。而在本次会议的分会场,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志愿者带着自信的笑容,用他那并不流利的英文向全世界清晰、有力地表达了中国青年一代对全球环保事业的理念与信心。这位执著于环保事业的有志青年正是张飞达。

  

为了我们共同的蓝天

刚入大学校门的张飞达,面对纷繁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从容选择了蓝天社,“名字好听有趣”,理由只是这样的简单。

    大一时参与了半年的环保助学支教,张飞达没想到自己这么有毅力、有感觉。那是北京郊区的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行知小学)。在那里没有窗明几净的校舍,没有几本完整实用的教材,有的却是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正是孩子们天真烂漫却带着一丝凝重的神情,使张飞达坚持做了下来,从中他真正体会到了助学支教的意义:“不愿意看到这个城市里不和谐的地方,有一部分人很舒服,可有一部分人的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

在校园环保工作中,作为我校环保社团的一份子,张飞达从实处做起、从小处着手,在不断策划活动、得到反馈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校园里浪费水的现象又严重了,他就与同学一起重新定位、策划。为了让大家理解水的珍贵,展图片、放映电影,一系列相关活动相应而至。

张飞达一步步走来,从一名干事做到蓝天社社长,职位变化了,但他对绿色梦的追寻却从未改变。在担任蓝天社社长期间,他利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对蓝天社进行了成功改组,如今,5个项目小组——回收废旧电池、节水解能、环保助学、绿色书架以及环保沙龙是蓝天社的基础,外联、宣传、人事等是辅助部门,这样的相互支持使他们举办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那些具有特色的品牌活动没有灯光齐聚的大舞台,没有人团簇拥的鲜花和掌声,有的却是张飞达带领团队默默奋斗的汗水,有的却是石化学子们看到西部缺水画面后久久的沉思。

谈到做环保活动的实质,他说:“我在环保活动中不断强调,我们要试着用感性的方法去倾听自然界的声音,那样我们才能找到出路。”在汨罗江边长大的他,细微地感受过大自然,深知大自然是有感情的。“尤其对于没有太多自然体验的城市孩子,我们要试着到自然里丰富自己。‘道若失之朝,则求诸野。’”

 

为绿色而战

    在张飞达做环保的经历中,“APP事件”是一个里程碑。

200410月,张飞达看到一篇关于金光集团为扩大造纸规模在云南大量砍伐生态林的报道。深入思考后,他与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取得联系,在深入了解了事件真相后,他号召北京其他高校环保社团关注此事:“作为大学生团体,我们应该相互支持、站出来反对此事。”

平日里,北京高校的环保友人喜欢与张飞达交流经验。当得知他的这一举动后,北京许多高校的环保类社团纷纷站了出来,响应张飞达。200412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8所高校的环保社团发给“绿色和平”一封声援函,表示反对金光集团在云南的毁林行为,支持“绿色和平”的主张。此举引发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

回顾这整个事件,张飞达说:“我们不想把APP事件只变成新闻事件。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促使金光集团有调整、有改进。”说到这里,他的神情有些凝重:“APP事件告诉我们,像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思维的多样性、声音的多样性是保证整个社会多样性的基础。我们除了听到‘绿色和平’的声音,听到北京大学生的声音,还应听到云南农民的声音,云南干部的声音,否则,多样性的表达得不到保障,问题就不能和谐地解决。”在环保问题上,张飞达喜欢把问题摆放在眼前,将本质看个剔透。

 

走进联合国大会

    机遇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200510月,作为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青年志愿者,张飞达接到了这样的通知:该组织要在中国地区选派两个青年志愿者赴加拿大参加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绿色和平”的青年志愿者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对此他很感兴趣,随即报了名。由于参加选拔的青年志愿者大部分都是优秀的环保型人才,所以考核的标准就显得格外严格。“绿色和平”的工作人员根据竞争者平日里的工作表现、每个人对全球变暖这个议题的兴趣和相关专业知识、他们能否从容面对媒体以及能否在国外准确、清晰表达中国年轻一代在环保方面的想法等等,对他们进行了评估。经过一轮轮残酷的淘汰,最终,张飞达得到了这个可以走进联合国大会与世界环保友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

在出国前准备的那一段时间里,张飞达做足了“功课”:查阅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全球气候资料、深入了解本次会议的主题、利用E-mail与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交流最新想法……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0051126日晚,飞机落地的瞬间,稍许有些兴奋。因为第一次踏上另一块大陆,第一次来到联合国的会场上展示Solar-generation的梦想和活力,新鲜和挑战已经将长途飞行的倦意带走……”张飞达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初抵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心情。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飞达作为“绿色和平”中国区志愿者代表、新能源一代(Solar-generation)中国区代表和会议观察员,与世界各国青年志愿者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在会议中心,各种级别的会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某些会场中,人们会见到讨论环境议题的各国精英,他们西装革履,谈吐风雅。然而,最令人注意的却是穿梭于其中充满活力的青年志愿者,他们身着很炫的T恤,拿着印有环保图案的带子,建议那些政治家们把原来的系住会议标牌的带子换下来。张飞达每当这个时候都会微笑着对他们说:“很高兴你们来到蒙特利尔,让我们一起与气候变化作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自己的努力。”在整个会场,这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青年人的领导力、全球合作,将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世界的最大力量”。这句话在本次大会的平行事件——青年论坛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张飞达作为一名青年人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作为一名中国青年代表,需要表达自己国家的一些观点,告诉他们中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实际情况:当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中国依然有远远未结束的工业化。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不愿意作为抵抗全球变暖的一份子,中国青年同样是非常关注全球环保事业的。

在交流中,张飞达还向笔者坦露了一件令他自豪的事情。在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因为“绿色和平”将要参加两天后各个环境组织在蒙特利尔举办的游行,所以需要做一个大标语,内容未定。负责人希望他们5个分别来自中、美、法等国的志愿者用英语写一句,通过大家的评比来选择一条最好的。张飞达认为对这样一次关键的气候变化谈判而言,政治家们对过往的谈判进行一次反思是必要的,于是写出了“think againyour decisions are our future”的标语。几天后,当走在游行队伍中,看到那个鲜红的“think again”,看到自己写的标语做成了几米长的大横幅时,他真正地理解了“绿色和平”对志愿者的信任及真正的独立精神,内心激动不已。

 

思维闪光的交融

    在平日的生活中,张飞达喜欢与人交流,他常说:“喜欢王小波,因为人应该是思维的,思维是有乐趣的。我们青年人要有对话、有争锋,生活不要拘泥于形式。”在石化学院中,很多人通过不同渠道认识了张飞达,交流成为彼此宝贵的财富。

有人这样问:“你的环保经历很丰富、独特,你觉得自己的特色在哪里?”张飞达很肯定地回答:“我并不是特色学生,借北岛先生的一句话说——在没有英雄(特色)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我的经历如果比较特别,那仅仅是我尽早走出了育婴教育的巢臼,我相信经历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思考高度,而思考决定行动。其实在更大的时间范畴和空间看,这样的所谓特别,不过是一种自娱自乐,我在标准化的数据库里还是和所有人一样,是一串数字,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码。”

 

记者感言

面对这位执着于环保事业的青年人,笔者深深感受到蕴含于他内心深处巨大的绿色宝藏正在释放着无穷的能量。他明白,环境的变化无常愈发让人类感到束手无策,如果再去破坏它,也许人类文明、甚至地球这个凝聚宇宙灵气的物体就要湮灭于无情的历史长河中了……

于是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在充满未知与险阻的环保旅途中默默抵抗风沙的吹打。也许,他还未曾来得及思考这条路将会给他带来些什么,但是执着与坚韧告诉他:在这个地球上他并不孤独,因为还有许多默默奋进的青年在各自追寻绿色梦想的征程中前行。如果有一天,这些青年人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仍会坚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将继续老者的足迹,为人类打开幸福的大门。

(校报大学生记者团)

发布日期:2006-03-30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admin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