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采访记

 

宁静致远 

200510月16日,“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评奖结果公布,北京市共有12支参赛队获得全国一等奖,我校电021班的宁可庆、电023的刘卫庄、自033的柳光伟三位同学设计的“数控电流源”项目即是其中之一。121617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颁奖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宁可庆同学作为代表参加了颁奖大会。

记者见到这三位佼佼者是在学校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宁可庆正为考研做最后的冲刺,另外两位在备战即将到来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在和记者的交流中,三人一起回忆了大赛的整个过程。

2005年暑假,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林小竹及曾建唐、李洋等老师的组织下,组成了七个参赛队,从718开始集训,由曾建唐教授、李洋副教授、刘建东副教授、蓝波老师、田小平老师担任其指导老师。学校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集训授课,并开放了EDA实验室,让学生们积极参加仿真设计。宁可庆、刘卫庄、柳光伟三人的比赛题目是在全国竞赛的7个题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出来的。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实验,在820日时学校进行了淘汰赛,从中选出了5支队参加北京市的比赛。在这一个月中,除了宁可庆参加考研政治班必须离开10天外,其他人都没有离开过学校,每天往返于实验室与图书馆之间。说起当时的感觉——“挺累的,而且在亲自动手设计时,才发现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差距。遇到困难时才知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谈到准备过程,三人无不感慨。

20059710日,三人在我校的电子实验室中进行了北京赛区的选拔赛。四天三夜,三人选课题、定方案、查资料、买器件、设计、焊接、组装……应用计算机和仿真软件进行了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紧张而有序。当记者问起当时有无特别的事情发生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有啊!”原来在910晚上6点多,也就是还有两个多小时就要把项目上交封箱,成功马上就要到来时,出现了故障。在这个时刻有了问题,就意味着前三天的劳动都有可能化为泡影。“当时每个人心中都特不好受,就像已经飞得很高了,又一下子摔到了地上。”不过,“一阵痛惜后冷静下来经过紧张的仔细检查,发现芯片被烧坏了。换了张芯片,还好赶在晚8点封箱之前完成了测试,并完成了设计报告。”回想起这段经历,三人依然对那紧张的时刻心有余悸。925,他们到北京邮电大学参加了北京赛区组委会的答辩和电路测试。这个过程是很顺利的。

能从全国那么多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他们首先把原因归结在扎实的基本功学习上。虽然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在书本中没有讲到的问题,但是没有书本上的东西作基础,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精确度那么高的实验仪器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应学的知识,才能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再去创新。他们三人都是多次奖学金的获得者,但是对于这些奖励,他们说:“奖励只是一种促进,一种对自己付出的肯定,而非学习的最终目标;证书是一个敲门砖,一次成功也只是又登上了人生的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没有证书也是不行的,因为它是敲门砖。”正所谓证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起点,但是能力更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点。

三个人私下是很好的朋友,虽然他们的性格有差异,但又刚好可以互补。宁可庆的果断、有主见,刘卫庄的细致、耐心,柳光伟的敏锐、认真,搭配起来便是完美的组合。思想的灵光激起了创造的热情与不馁的行动,成功便绝对不是偶然。三人团队合作的力量在这次大赛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学校老师的大力支持也是他们成功的基石。他们的项目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优势所选的,没有遵循常规,但基本的设计理论都是老师讲的,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也给予了他们很大的信任和支持。不过大家都坦言,这次能够获全国一等奖是比较出乎老师和选手们意料的。“真没想到这三个孩子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指导老师之一的曾建唐教授如是说。

宁可庆、刘卫庄、柳光伟把荣誉写在了石化的历史中,他们也在学校的不断成长中汲取力量。他们也表示,希望学校同学在以后类似的比赛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校报大学生记者团)

发布日期:2006-01-11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admin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