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增慧:一份平凡而执着的坚守

——访我校师德标兵赵增慧老师

 

教师节过后的第一天,我们来到机械工程学院办公室,见到了正在与同学谈话的赵增慧老师。趁着他们谈话的间隙,我们静静打量着这间年代有些久远的屋子。一切从略显陈旧的桌子、椅子、电脑便可看出端倪:桌上是随意堆放着的几本教学书,没有任何多余装饰品的存在,朴实极致却又处处洋溢着平和亲切的气息。就在这种仿若久违了的家的感觉包围下,我们开始了本次访谈。

 

 

待被问及是否在教师节那天收到了好多礼物和祝福短信时,赵老师淡淡微笑着告诉我们:“是啊,太多太多了。真没想到有这么多学生挂念着我,有些还是已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学生呢!”听了这席话,我们忽然间就感到,原来成为一名教师,看着孩子们远离自己的庇佑,带着殷切的关注,像风一样出去远航;然后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孩子们忆起、怀念、牵挂,该是多么让人心生温暖啊!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谈起过去的旧时光,赵老师的脸上显出温暖的神情。她神采飞扬地与我们聊起了那时的经历,那时的课堂以及那时的学生。二十年前的记忆,就这样被拂去一层厚厚的尘埃,脉络逐渐清晰、鲜活起来了。

1984年,赵老师刚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毕业,随即又以教授助教的身份留在了本校,母校的发展给她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曾经的学生到现在的老师,这样的角色转变是巨大而又困难的。她和所有初涉社会的毕业生一样也感受到了这种困惑。特别是每当踏入熟悉的教室,登上讲台,面对台下和自己年龄差距不过一两岁的学生,紧张、不安等莫名的情绪就一股脑儿冒出来了。回忆起初次讲课的经历,赵老师至今还是笑说当时紧张得不行,从容、冷静的心态都消失殆尽了。从讲堂之下走到了讲堂之上,多年的历练让她丢掉了那一丝慌张彷徨,唯一不变的是她的执教之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训斥的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赵老师每每提及她最为得意的1986级学生时,眼中闪烁的愉快不言而喻,正是与这群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让她对那种纯粹相交、坦诚相待、亲密无间的日子怀念不已。

通过对知识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赵老师很快晋升为讲师,至此真正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可谁又能想象当时课堂的简陋条件呢?身兼工程制图和机械制图两门授课任务的赵老师,上课必备的器具就是各式各样的立体模型,色彩缤纷的挂图以及一块事先绘好例子的小黑板。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年代,她便是凭着满腔的热情,持久的毅力和精湛的学识手把手地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在一张张图纸上把工程师的语言诠释。

 

而今迈步从头越

笔触从遥远的过去拉回到现在。2000年,赵增慧老师担任了“工程制图”学科组的负责人。这一年,国家教育部考虑到当今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绘图人才的需求,要求各高校着手进行“工程图学”的教学改革。“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于是以赵增慧老师为首的学科组依托教改立项的要求对工程制图课程进行了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在教学中加强构型设计教学,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学生的构型设计能力;将徒手绘图的训练贯穿在全课程的作业实践中;讲解AutoCAD绘图软件,学习3DMax真实感受三维造型设计等。这对赵老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到2005年,教改目标基本实现了,教改的成果得到了学生及专家的一致肯定。也就在今年9月中旬,机械工程学院选拔了8名制图能力较突出的学生,参加首届“中图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与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及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学生们在制图领域上获得的成绩,听闻喜讯赵老师感到由衷高兴,也让她感觉教学更有动力和激情。

在学术上,赵老师秉持着严格的态度要求自己,始终坚持不断完善和创新。而在平时的教书育人方面,赵老师可是出了名的严师。凡是上过她的课的学生都清楚地记得,每次开课赵老师总是提前准备道具,提前来到教室,一切已经成为了自觉的行为。在如今大学课堂上,不乏一些成天埋首于自己世界,全然不理会教师讲课的调皮学生。很多在台上正讲得酣畅淋漓的教授遇见这种事也只能表示无奈。可赵老师却最难以容忍台下听课不认真的学生,她说自己会毫不留情地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犯的错误。或许是多年执教的经验练就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往往用余光一扫,她就能知道底下的同学都干什么了。面对某些学生上课开小差的情况,赵老师往往会改进自己授课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时提问来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与86级学生在校园合影

 

现任机061班班主任的赵老师犹记得曾带过的第一届1986级学生。现如今,当年的学生早已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一切恍如隔世。“现在的班主任不好当啊!”赵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总担心同学们不上进,拿着可怜巴巴的分数度日子。其实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的学生多学些知识,能够顺利毕业。学了绘图,学了各门专业课,等于掌握了一技之长,便可以自食其力,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了。”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简单朴实的话语、小小的心愿里蕴含的是对学生的关爱与希冀,犹如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殷殷期待。

 

未来有多远

人不可能不知乏味,当我们疑惑地询问赵老师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时,赵老师感慨地告诉记者:“你没经历过教书,当然不知道它的魅力。因为,当初的热爱早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习惯每天准时站在三尺讲台上,习惯每天见到同学们的笑脸,习惯将知识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大家,习惯抛出各种复杂的问题留给学生解答。所以我会一直工作下去的,直到不得不退休的那刻。”赵老师告诉记者说这些的时候,她脸上流露的尽是坚定的神色,好像不经意间许下的承诺,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却是庄重得容不得怀疑。原来,在老师们眼里,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特别是每当站上课堂,对着学生的挑剔和审视的时候,让他们知道要脱离老师的扶持范围独自闯荡江湖还很难,还需要发奋才有可能在将来超越。

这是一个教师接受的最为尖锐,也最为有趣的挑战,是教师生涯中最大的欣幸。就像《恩师赋》中所说的,老师是要用一辈子去叫的,恩情是要用一辈子去还的。结束采访后已经是五点多的黄昏,夕阳正好,散发着耀眼到极致的光芒,将整个屋子镀上了一层瑰丽的色泽。听完赵老师二十多年风风雨雨的教学经历,此刻大家都享受着难得的宁静时光。若不是有机会坐下来和老师聊起那么多的过往、现在和未来,亦不可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身为教师的那一份平凡而执着的坚守。

(《转载自《北京石化学院报》2008925日第233期》

作者:记者 金星、於琛 发布日期:2008-10-07 收稿日期:赵增慧 师德 文章编辑: 鲁珺瑛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