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新长效合作机制 “融通共赢”打造校企实践育人共生体

 

 

    ■本报记者 施剑松

    以育人为首要任务的高校和以盈利为根本目标的企业如何实现合作?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保障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持续稳定发展?长期以来,这是不少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绕不过去的难题。日前,记者实地探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校企合作育人基地,了解这一成果的创新之处。

    校企合作从寻找共赢点开始

    在燕山石化公司有一些特殊的“实习车间”。细心的人会发现,车间里的设备贴着不一样的标签。有的贴着燕山石化公司的资产标签,有的贴着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资产标签。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工程师学院院长吴波教授告诉记者,这些车间就是学校和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合作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设备由双方整合各自资源筹备,管理和使用也由双方共同负责。

    由于实习车间建立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的厂区,设备大多也是实际生产设备转化而来,相比普通高校的实践设施更接近工程真实环境。那么能不能运用师生的能力来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呢?

    目前,实践基地所使用的工艺流程控制系统与燕山石化公司生产线正在运行的控制系统是一样的,数据也源自企业生产线。这些数据使得石油化工学院的师生在基地做科研时有了宝贵的真实数据,同时企业生产线出现的任何问题,师生们也能运用研究成果为企业提供指导意见。这样的合作深受企业欢迎。

    组织融通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找到共赢点是校企合作的立足点,如何实现共赢则涉及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主体的组织运行。如何让教授和生产厂长一起干,还能干到一起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院长郭文莉说:“学校和行业企 业是平等合作的两个主体,合作的组织机制必须在充分尊重各自内部‘纵向’决策和执行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双方不同层级‘横向’的融通机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多数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定的“双主体领导、三级组织融通”的组织机制。重大合作事项的最高决定权分别在学校行政办公会和行业企业董事会——即“双主体”共同认可;在具体实施层面,“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合作规划、协调资源;“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作为一般决策及实施机构主要研究和布置具体工作任务和合作项目;“校企合作工作组”负责具体项目的执行。

    目前,学校已经根据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研制出学校的“一线工程师”培养标准,并结合行业需求重构了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方向从学术导向转为能力导向。

    郭文莉说:“建立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的前提是‘合作’,然后才是深入的‘合作育人’和‘共建教育环境和资源’。我们在实践中深深感到,组织融通从共赢走向共生是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

    共生发展为校企合作持续提供能量

    石油化工学院从2006年与燕山石化的初步合作开始,充分发挥自身知识转移、创新方面的优势,在企业员工培训、工程技术研发、业务咨询等方面主动为企业服务,与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中关村软件园、北京第二机床厂、北京地铁供电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多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研发中心,为企业大量培训员工和解决技术难题,合作完成了企业的部分职能,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拓展了空间、提高了效益。反过来,企业发挥在生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职业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企业学习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共建工程教育基地和环境,履行了为教育服务的社会责任。校企之间通过这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合作建设共生资源、构建共生制度、营造共生环境。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7日第7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5/07/content_416604.htm?div=-1

 

作者:施剑松 发布日期:2014-05-08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张翠华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