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契机 迎接新挑战 推动新发展—奋进中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创建于1978 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从燕山石化厂区走出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建校伊始就与石油石化行业建立了天然的联系,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行业性特征。35 年的风雨历程,一路走来,石化学院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勤奋实干,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努力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边思考边探索边实践,逐步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相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高校。

35年来,特别是近5年,学校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实施四项战略,完成两大任务的发展思路,全面完成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8 年)》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一流本科培育计划、学科水平提升计划、党建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计划等12 个计划,全心全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奋斗着。

创新模式、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始终秉承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的育人理念,不断探索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在与石油石化行业紧密联系的办学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协同,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开放办学、主动合作,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学校不等不靠,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从思想观念上实现了3 个方面的转变, 即:由政府统一组织向学校主动开放办学,适应企业运行规律,校企有效互动转变;由企业为教育作贡献向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实现互利共赢、全面合作转变;由学校单一的人才培养向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转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托校企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学校组织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反复研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制定和完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五个共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2.校企协同、工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更好地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明确了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实现了由纯专业教育价值取向向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由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定位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本定位的转变,由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向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基础上的、以突出多样性为基本特征的质量观的转变,形成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加特长人才质量观。

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特色课程体系。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4 个融合,即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校内育人与校外育人的融合;共建了体验式工程基础训练与工程职业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环境,开发建设了一批由工业设备和生产装置组成的校内外模拟工厂式实验室和综合训练装置,形成了以基本工程素质与能力培养为目标,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项目训练为主线,体验式工程基础训练与职业实践环境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已经与100 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建设了3 个国家级和5 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8 个专业参加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与燕山石化公司、中关村软件园等共建了3 个国家级和6 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 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11 项。学校招生范围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本科生每年就业率在90% 以上。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学校、CDIO 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国家级机电类本科专业回归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市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也是北京地区首个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北京首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和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学校。

与此同时,学校还坚持开放办学,发挥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特色优势,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与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10 余个国家的20 余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短期交流学习、海外课程修学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模式。

凝练方向、培育特色,不断加强学科建设

学校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以能源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服务国家石油石化行业、能源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

1.顶层设计,优化结构

以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目标,搭建三六三学科建设框架体系,组建了清洁能源化工与新材料等三个学科集群,辐射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六个一级学科,聚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化工等三大能源领域。

2.分类部署,突出重点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建设独具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学科领域。按照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等不同层次和类型,分层建设,分类指导,明确各学科的建设任务和重点方向。

3.强化特色,错位发展

依托北京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石化行业和能源产业,强化以能源为主线的学科特色,形成学校整体学科优势。加强学科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建设的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寻找支持学校高端发展的切入点。

4.统筹协调,整体提高

在侧重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相关支撑学科、教育必备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实现学科协调发展,提升学校总体水平。

通过不断努力,学校学科发展主线更加清晰,形成了重点学科、学科群、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基地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实现了以重点建设学科支撑学科专业群和以学科群支撑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基地的良性发展;学科特色更加突出,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科技创新团队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在能源工程装备、清洁能源化工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一些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新增2 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 个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 个北京市级人文社科基地,2 个学科领域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主动适应石油石化行业、新兴能源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资源,大力开展重点学科方向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承担了多项国家“863 计划重大研究项目、“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等, 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和新突破。
    一是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海洋石油装备领域形成优势。先后与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石油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在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领域,形成了一条覆盖油水分离、管道铺设、管道检测、管道维修、平台修复、油气储存等关键作业环节的完整研究开发技术链。尤其是围绕水下干式油气管道维修、深水立管设计、水下摩擦叠焊裂纹维修等技术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工作,建成了国内独创、亚洲第一的水下干式高压焊接试验系统,实现了水下干式管道维修中国造,并将成果拓展到核电设备领域,首次在国内实现了水下局部干式遥控焊接,完成了核反应堆堆内在役构件的水下焊接维修试验。针对石油石化等行业的特殊需要,自主研制开发了焊接机器人系列化产品,其中,管道全位置双炬焊接机器人代表着目前国内管道自动焊接设备的最高水平。
    二是围绕石化产业发展需求,清洁能源化工领域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以能源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剂、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体的特色研究方向。离子液体催化与反应器新工艺等多项技术在中石化、中石油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与此同时,学校紧抓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城南行动计划、大兴和亦庄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提出肩负区域发展进步使命,立足首都世界城市建设,致力大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办学新思路,利用自身优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为首都尤其是大兴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2010 10 月,学校与大兴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分别成立大兴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大兴经济研究中心、大兴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全面启动与大兴区在科技创新、政策研究、教育培训等九个方面的合作,初步形成了学校统筹、院系实施、学科支撑、教师参与的有效机制。2011 年,学校联合周边兄弟院校与大兴区政府共同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咨询于一体的京南大学科技园,共同服务于大兴经济和社会发展。2012 年,学校与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发展战略、教育培训、应急处置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深度合作,目前学校已举办多期安全生产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2012 年底,学校又成立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研究院,以更好地服务北京市安全生产工作。

2013 4 月,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落户学校,旨在为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北京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咨询服务,目前该基地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凝心聚力、引领发展,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5 年来,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学校党委以贯彻落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为主线,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市委巡视组进校巡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集中检查、群众路线教育等重要工作为新的契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营造风正、气顺、心齐、实干、进取的校园氛围,形成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1.不断提升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从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入手,注重边创建边总结,边落实边完善,不断修订完善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包括干部选拔、培训制度、基层党支部建设制度、党委成员联系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学习调研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内民主建设制度、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制度等,逐步建立健全了符合党的工作要求、具有学校特点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工作创新,在干部教育培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民主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形成了不少亮点和特色。

2.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加强基层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基层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各基层党组织争创党建先进,带领广大师生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在学校各项重大工作任务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

3. 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领导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积极探索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全力构建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同时,不断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科学化水平,增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管理,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干部运用所学理论科学履职、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得到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4.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系统、扎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为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保证;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广大干部进一步改进了作风,求真务实、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意识日益增强。

5.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积极转变观念,深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推动育人工作体系化建设,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了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生群体特点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形成了全面覆盖、重点精细处理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坚持五位一体,着力推进入学教育、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学业提升、校园文化五大重点工程;注重贴近学生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2 1 名教师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努力打造有温度的思想教育,以学生为本,构建了学生工作网络信息化平台,极大拓展了教育、引导和服务学生的渠道、空间和时间。该平台获得“ 2009 年首都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奖二等奖、“2009 年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二等奖。

风雨兼程、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盛世相约!35 年,是全体北京石化学院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新起点!学校将以35 周年校庆为新的契机,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行业、新兴能源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抢抓发展机遇,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向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继续奋进!

                                                 [责任编辑:于 洋]
          (转载自《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11期,第33—37页)

作者: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13-11-13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张翠华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