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新与特色齐飞

为迎接新时代、新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在进一步倡导创新理念面向社会与未来的同时,地方高校已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区域状况对高校发展的强大影响。重视并研究这种影响,进而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探索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互适应且共生共荣的途径及方式,以形成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和颇具生命活力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地方高校走出发展瓶颈,赢得主动并争创一流的新的战略选择。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征程中,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如何在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并抓住发展机遇,笔者认为,认清形势、找准位置是固然是发展的前提,而立足服务、创新机制是才是关键所在。

    正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它就是以特色服务地方、以创新谋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的具体体现,正在走着一条“创新与特色齐飞”不同寻常路。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新与特色齐飞

本报记者王雪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坚持“立足北京,依托行业,服务首都,面向全国”的发展定位,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和科研兴校”发展战略,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能适应国家支柱产业和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相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高等学校。

    不久前刚刚召开的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让学校找到了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深入贯彻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更加坚定了进一步深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将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定位于为了更好地将人才、科技、智力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继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基础,作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以人才培养优势为特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示范校;以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为依托,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作教育改革创新的开拓者;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平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纽带,发挥对外开放优势,作学校间交流与合作的聚集区。

    学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走自主创新之路,在清洁能源化工、能源工程装备技术,能源环境管理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大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近五年学校主持或参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软科学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社科基金项目33项、三大石油公司项目56项。申请发明专利136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4项,33项成果获省部级或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石化学院始终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越来越彰显大中国世界地位的背景下,学校充分利用地处首都的地域优势, 不断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中国石化领域培养紧缺人才。由于特色鲜明、注重质量,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日益提高,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一方面,学校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清洁能源转化与利用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学校成立了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清洁石油化工与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平台为基础,搭建了国内领先的绿色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平台,致力于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环境友好专用燃料、精细化学品和医药化学品的生产技术开发,目前正与中钢集团等多家企业在大兴区合作开展产业化应用。

    另一方面,以机械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依托,学校在能源工程装备技术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早在“九五”期间,为解决石油石化行业大型球罐焊接问题,石化学院就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焊接机器人研制”,成功研制出第一代无导轨球罐焊接机器人,在此基础上,学校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发出系列智能焊接机器人产品,并在奥运国家体育场 “鸟巢”、上海世博会主场馆、宝钢、鞍钢、韶钢、水利水电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应用。为适应“中国海洋石油走向深水”的战略需要,学校在海洋石油装备连接技术、复杂海洋油气开发集输设备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连续承担了国家 “十五”、“十一五”863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国家“十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水下干式管道维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提高了我国海洋石油钢结构安全保障配套技术的总体水平,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实现了海底油气管道维修系统中国造。

    同时,学校依托传统学科优势,在能源环境管理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10余项国家软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能源局等项目,在相关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石油安全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学校承担了20余项北京市规划项目和北京市各级政府部门委托项目,并与大兴区建立了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北京市和大兴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大兴区已在学校设立大兴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大兴区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和大兴区文化研究中心,专门对大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当前学校正在开展《北京市大兴区“十二五”社会建设发展规划》等政府项目的研究。

 

■ 以服务地方为发展目标

    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经管人文科学研究力量,面向大兴政府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政策理论应用研究,在社会建设、规划制定研究评价、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旅游文化等方面积极为大兴区开展各类咨询服务,提供决策咨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大兴区“十二五”社会建设发展和规划研究》、《大兴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技术咨询》、《大兴区节能降耗方案研究》等等项目都看到了学校与大兴政府合作的“足迹”。经济管理学院与大兴区农业委员会合作,主办了“京郊农业循环经济研讨会”,开展了循环经济理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研究。人文社科学院旅游系积极开展大兴旅游文化研究,协助大兴文化局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策划,帮助大兴区旅游局开展旅游咨询、宣传和推广工作,并为采育镇作乡村旅游发展指导。人文社科学院与大兴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开展社会建设理论研究,联合开展社区工作者培训,提高社会工作理论水平。针对大兴社区组织调研,收集数据,为大兴区社区管理工作提供评价依据。

    学校建立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制定、实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计划,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行业和社会实践中去,深入到社会生产第一线,为企业、农村、基层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决策咨询、合作研究、成果转化等服务途径;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培植和发展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新兴学科专业。

 

■ 以特色为发展战略

    地方高校要办出特色,谋求健康发展,首先要找准学校的位置,确定准确的办学定位和方向,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从学校自身来讲,石化学院坚持自身独有的特点,寻求特色和差异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坚持市场需求的策略,寻找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空白点,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学科的建设上,学校从地方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社会特色出发,确定了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深入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培养适应地域文化需要的特色人才;在用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教书育人方面,学校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出发,彰显学校特有的育人精神和育人态度。

    石化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特色发展,形成了以能源为主线的学科特色和以工程实践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重点学科——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基地”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化学工艺、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学、材料学四个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光机电装备技术实验室和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能源工程先进连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是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本科专业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电子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机电类专业是国家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电气工程等6个专业是北京市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是北京市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和光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基地,是全国和北京市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同时也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公司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基地。

 

      以创新为发展动力      

石化学院本着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思路,认真分析发展形势,研究和尊重教育规律,开展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

    创新人才工作,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从政策、制度、条件、服务等多方面引进人才,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人才,解决好“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的关系;以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为基础,促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以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学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学生科技活动,重视创造教育,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素质教育为支撑,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学校牢固树立“学校工作教学中心,教学工作质量第一”的意识,保障和增加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要求教师要把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性的事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把教学作为一个能动过程,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创新科研工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校积极创新科研工作,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地域文化特点,努力挖掘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科研领域或研究方向,逐步建设起有较高水平的稳定的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立灵活的、强有力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管理机制和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结合科研工作,捕捉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注重教师科研与学生科研的结合,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研与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素质。

 

以合作为发展途径

    多年来,学校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推动“彩虹工程”等科技服务平台,紧密结合大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生物技术、生物医药、高新材料开发、新能源技术、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面向大兴的科技服务,多方位地向大兴区提供了知识贡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投入实际应用,为大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化学工程学院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开展了多项科技合作研究,以化学实验中心为依托,为大兴区的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的公司提供人才培养和研发中的分析检测服务。化学工程学院依托生物制药专业、生物质研究实验室,7位生物质研究专家与大兴区安定镇合作桑叶高附加利用项目,延长果桑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提高果桑产业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与大兴区庞各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0091月,学校与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技术转让合同,双方以城市垃圾分离混杂废塑料回收利用技术为基础,在大兴新材料基地合作成立了北京菲宝利华环保塑胶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以“混杂废塑料制造新型塑木复合物流托盘专利技术”为突破口,致力于回收塑料等废旧资源的“绿色化”再利用。

    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坚持拓展教育领域,学校非常重视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各种培训活动。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各种面向大兴区的培训活动。化学工学院利用化学学科优势,与区安监局已有多年的合作关系,双方联合设立安全生产培训中心,成为北京市安全生产培训指定单位,主要面向大兴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培训。多位教授被聘任为大兴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专家,并在多次化学化工等生产事故处理过程中参与事故分析和处理。双方在危险化学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烟花爆竹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工程教育中心与雪花集团建立了技术交流培训合作项目,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服务。大学生服务中心与大兴精神病医院共建心理培训单位,开展心理卫生培训、干预、治疗合作。各种培训项目的开展,为大兴各类人才的素质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大兴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发展,如何应付新的社会管理工作,这是大兴区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社会实际问题。人文社科学院在大兴区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敏锐的把社会工作作为双方合作的切入点,把研究的目标放到新兴的社会工作领域,加强建设社会工作双基地建设。目前已经与区社工委达成建设双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人文社科学院作为大兴区社会工作研究基地、人才储备基地和培训基地,为大兴区社会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持。大兴区社会工作部门作为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社会实践、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实践支持。除此之外,人文社科学院正在开展大兴区社区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景区发展规划、旅游项目开发与社区管理合作、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等研究项目。这些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将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结语:良好的学科基础为学校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以特色服务地方、以创新谋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是学校更好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地处大兴的高等学校,服务大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作为政府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大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1027日,学校与大兴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 4 7日, 学校携手两所驻区高校与大兴区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混杂废塑料制造新型塑胶复合物流托盘产业化“和“难燃可生物降解液压油产业化”两个项目成为首批入驻京南大学科技园项目。京南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将为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一个更为稳固的平台,也将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一个更为直接的渠道,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极大地提高学校开放办学的能力和服务地方发展的水平。学校也将更加紧紧把握住发展机会,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全方位地与大兴区工作对接,融入大兴、服务大兴、发展大兴,与大兴区政府一起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信石化学院这条“创新与特色齐飞”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宽。

(转载自《大兴报》20114124版)

作者:记者 王雪 发布日期:2011-04-12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鲁珺瑛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