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创新校地合作途径 打造地方发展引擎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纪实

创业于燕山,成长于大兴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过32年的办学实践,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力量,承担了国家863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一批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在清洁能源、能源安全及技术经济分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工业装备现代化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科技创新的集群优势。

在这所年轻的高等学府里,“工作融入大兴、思想融入大兴、感情融入大兴”成为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的共同信念。作为扎根大兴求发展的石化学院人,始终把为北京,尤其是为大兴服务作为办学宗旨,主动融入大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与大兴区开展合作。


参加签约仪式的校区领导合影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责。我们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人才、科技、智力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地处大兴的高等学校,服务大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作为政府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大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服务大兴是学校锻炼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自身需要。我们将坚持公益原则,摒弃功利思想,通过校地合作,寻找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最大公约数,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学校党委书记高锦宏表示。

学校的这一理念在一个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注入了更强的活力、更大的空间:去年以来,北京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推动首都新一轮科学发展,提出了“三个北京”的战略目标,实施城南行动计划,开展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大兴将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20101027,大兴区政府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它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跨入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崭新阶段。

这一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终于一锤定音。这为学校贴近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地方,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创新校地合作的思路提供了良机。

 

创新校地合作的思路
   
其实,创新校地合作的思路并非始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在此之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在此框架之下已经开展了积极有益的实践与尝试:与大兴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建设办公室已进行的“校政合作”。

“以前我们提到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我们提出校政合作的理念,极大丰富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拓展了产学研合作的领域,把学校跟企业的合作拓展到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人文社科学院党总支书记、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主任张祥说。

其实,这一创新思路的提出也是经过了很多摸索,“作为一所应用研究型的理工科本科院校,它的哲学社会科学怎么发展,怎么服务地方,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我们经过调研和探索,确定总体的发展思路是突出应用型的特色,用特色学科区解决现实问题,让高校的科学和知识能‘接地气’,从而寻找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最大公约数。”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闫笑非对记者这样说。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大兴区作为“京南门户”,经济上在一步提速,社会上迅速由农村实现城市化。如何更好地管理城市,主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正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尤其是在社会建设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加以强调,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北京市是全国社会建设工作的排头兵,而大兴作为北京城南开发的重点区域,其社会建设工作非同寻常。人文社科学院确定了与大兴区“校政合作”的思路,使其成为校地“零距离”对接的领域,是开放办学的又一次大胆创新,更是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能力的大好机会。

有了明确的思路,接下来就是马不停蹄地落实和实践:

     20101月,大兴区常委郭宝东带领下属村镇领导、企业家代表到学校洽谈合作事宜。双方一致认为,立足大兴实际,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建设职能,可以开展社区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培训、流动人口管理以及大兴区旅游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导游考试培训、景区发展规划和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等方面合作,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实现教师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20103月,人文社科学院公共管理系邀请了大兴区社工委副主任尚建刚和社工委综合科科长解国栋给公共管理系师生举办“大兴区社区发展现状及规划”讲座。

      20104月,人文社科学院与大兴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大兴区社会建设办公室共同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书》,并为“北京市大兴区社会建设工作理论研究与培训基地”揭牌。

  20106月,大兴区清源街道人大街工委“社会发展与社区建设专题研讨会”在学校举行。

  201010月,大兴区2010年社区工作者轮训补课在学校完成。

……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多位教师参与到大兴区“十二五”社会事业规划制定、社区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新招聘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培训、大兴区2010年社区工作者轮训等多项工作,累积研究服务经费近30万元。

“下一步我们争取在两件事上有所突破,一件是搜集关于社会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大兴区的社会建设进行比对,为大兴区委社会工委提出建设性意见,一件是把社会工委的工作创新经验加以研究和提炼,提高我们服务地方的水平和层次。”张祥说。

 

打造社会建设的专门人才

当前,社会建设工作中面临的很大难题是人才,显然,以前居委会大爷大妈的角色已经不符合当前的需求。如何使得现有的社会工作者的水平提升,如何使得新进人员能达到新形势下的目标,培养一支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成为各地开展社会建设工作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人文社科学院的老师们改变以前“圈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既有模式,深入社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这一历史使命而奉献智慧。

据悉,从20108月至10月,在大兴区社工委的组织部署下,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周密安排下,大兴区共有5个街道和6个地区(镇)开展了为期长达两个半月的轮流培训。

轮训的内容绝对不是带有浓浓的书斋味道,而是紧密结合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诸多主题、以及社区建设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展开。比如,小区私搭乱建整治及长效管理问题、业主与物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如何做好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打造特色社区实现一区一品、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福利与劳动保障服务内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等。有10余位教师作为专家深入各街道、社区参与大兴区2010年社区工作者轮训研讨活动60多次,培训社工人员近3500人次,得到社工委、各街道以及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广泛好评。

在轮训总结中,许多老师都不约而同提到了社区的情况与自己想象的多有不同,深切感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比如一位老师提到:通过讨论,了解了一些老旧小区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现行《物业管理条例》涵盖不了的,在参与讨论时听到的一些案例也是以前在课本、报刊中看不见的,所以感觉收获很大。

 

成为创新发展的“蓄水池”

“校政合作”不仅打开了大兴区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也更为学校发展尤其是人文社科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能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的“蓄水池”。

可以说,人文社科学院在扮演着大兴区发展“智库”的角色,人文社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成为大兴区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基地,而大兴区社工委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基地,这也是双方通称的“双基地”建设模式。据悉,自2010年初始,在学校的推动与帮助下与大兴区社工委建立了紧密联系后,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即派出教师到社工委挂职,还有一批优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社工委实习、就业。

“我们特别想通过‘双基地’的建设,带动两支教师队伍的成长壮大。”闫笑非介绍说,一支是专业技术主干课的师资队伍,一支队伍是专业前沿课的师资队伍,除了校内的师资,也要引进校外的资源,比如,学校已经请社会工委的领导为学生做主题讲座。同时,人文社科学院也准备成立校级的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对社会建设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并提供决策咨询,“通过师资队伍和研究队伍建设,使得人文社科学院和社工委的联系更加紧密,真正做到开放式办学。”

这对老师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思维习惯,都需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变,用现代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抓住大兴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出现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成果。

也的确如此,轮训帮助老师了解了基层实际,提高了思想认识,丰富了知识储备,加强了理论素养,更为他们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比如有一位老师提到,在撰写《“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常常感到自己在学校里呆得久了,对于基层缺乏真实的了解,因此,我们的一些规划,我们的一些主张,到底可行不可行,其实心里是没底的。而这段时间参与的几次社区的讨论,为我们了解社区的真实诉求,也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一次极为难得的机遇。

“双基地”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实践的平台,人文社科学院就有两名学生被大兴区录用为社区工作者。同时,双基地也为学院的学科发展提供了现实支撑和社会支持,从而获得了发展的良机。比如,人文社科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方面具有优势,而“双基地”的合作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融入社会、接触地气的机会,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寻找到很好的契合点。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1131 06版)

作者:鲁珺瑛 发布日期:2011-03-04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鲁珺瑛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