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视角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郭俊涛 严鼎 李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迈入新征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必须落实到最基层的组织、学生的身边, 整合学生自身的党团班组织, 发挥各自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优势, 构建基于协同理论的育人机制, 利用系统的结构化与运作协同化, 实现学生组织自育系统的整体和谐并求得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 思想政治; 协同理论; 党团班; 协同育人;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迈入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而这一切的顶层设计都必须落实到最基层的组织、学生身边, 只有打通“最后一公里”, 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必由之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因此必须用系统思维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发生影响并产生符合预期的转变, 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首先就要依靠组织的力量, 尤其是依靠学生自己组织的力量。班集体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服务的基础单位, 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也是目前唯一能够覆盖全体学生、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 是高校开展党建、团建和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最终执行单元。班级产生班委会、团支部, 高年级班级产生党支部, 只有这些组织联合起来分工配合, 建立恰当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才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的职责既相互独立, 又存在交叉和重叠的部分, 如何发挥三个组织的系统整合优势, 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建设工作长期探索、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思路是根据人员结构、组织结构、职责结构、优势结构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利用协同理论, 构建三个组织的系统协同工作机制, 实现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和取得实效。

协同理论

  作为系统的协同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 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 (Herman Haken) 创立了协同学 (Synergetics) , 协同学无非是一种在一个系统各部分之间协作的理论。许多单个系统的协同作用产生有序的结构或反映。协同学系统的宏观性质常常通过序参数之间的协同或竞争反映出来。[1]其基本思想主要包含协同效应、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协同效应是指由于系统中子系统产生的协同作用而产生的效果, 在复杂开放系统中存在着大量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伺服原理是指快变量一般情况下会服从慢变量, 序参量支配或控制子系统行为。自组织原理则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条件影响的环境下, 内部子系统之间能按照某种既定的规则自动形成某种结构或功能, 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2]序参量来源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 同时序参量又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产生宏观的有序结构, 这就是“协同”的第一层含义。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决定着系统的有序结构, 这是“协同”的第二层含义。协同形成结构, 竞争促进发展, 这是相变过程的普遍规律。[3]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由系统内部自身组织起来的,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反馈来控制和强化这种组织的结果, 因此人们称这种组织是自组织结构, 相应的描述也叫做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是协同学的核心理论。[3]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角度而言, 一个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应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 需要协同学理论的支持。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要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 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即建立在协同理论基础上的工作机制。

系统的结构分析

  1.人员结构。党支部的成员, 从发展党员的细则推知, 大学一年级 (大一) 只有入党积极分子, 大学二年级 (大二) 有预备党员, 大学三年级 (大三) 和大学四年级 (大四) 才有正式党员, 党员都是班级成员。团支部的成员, 是由班级全体团员民主选举产生的, 团支部成员都是班级的成员。班委会的成员, 是由班级全体成员 (包括团员和非团员群众) 民主选举产生的, 班委会成员也都是班级的成员。班委会成员与团支部成员一般不重叠兼任, 但党支部成员可能会与团支部或班委会成员重叠。

 2 .组织结构。党支部的党员发展程序使得只有大三、大四的班级才有党支部, 大一、大二的班级没有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是大一至大四每个班级都配备的。

  3.职责结构。党支部的职责是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在班级建设中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 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 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的各级委员会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 充分发挥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团支部是班级中团员组成的群众组织, 主要负责对团员的教育管理、发展新团员、开展团组织活动、向党组织推优以及完成上级团组织交办的任务等工作, 是党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班委会是班级中的行政组织, 主要负责班级事务的日常管理, 做好各项制度执行、考评工作、开展文体活动和班风学风建设等工作。

 4.优势结构。党支部在班级中应该起到政治核心作用, 党员是从团员中优中选优产生的, 在党支部的教育下党员的素质高能力强, 最大的优势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团支部在班级中发挥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作用, 起到工作任务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青年的桥梁作用, 起到党支部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班委会在班级中发挥执行机构的作用。

系统的建构运行

  赫尔曼·哈肯教授指出:“即使发现了结构怎样组成, 还得明白组件如何协作。”[1]

   1.组织的建构及协同。团支部和班委会, 是班级成员选举产生的, 与班级同存同在。党支部却不能涵盖大一、大二的班级, 在组织建设上存在空白。然而,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纵向设置党支部, 即同一个专业的不同年级的班级纵向组成党支部, 实现了党支部的作用始终涵盖了大一至大四四个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班级, 既有利于党支部的稳定与延续, 也有利于结合专业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党支部在这种设置模式下, 可以向大一、大二的班级派驻党小组, 主要由大三和大二的党员或预备党员组成。例如:某一位正式党员以副班主任的身份辅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建设, 两位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以入党联系人的身份对团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入党教育, 完善了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也完善了在所有班级实现党支部 (党小组) 、团支部、班委会齐备的组织架构, 也为三个组织的协同奠定了组织基础。

   2.内容的建构及协同。在班级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方面, 党支部 (党小组) 有独特的优势, 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担负着联系、组织、团结、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和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任务, 虽然党支部是班级的领导核心, 但并不是说党支部可以包揽一切、混淆职责。党支部 (党小组) 不是取代团支部的思想教育职能, 而是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 形成党建带团建、党支部和团支部共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力量。[6]党支部对班委会和团支部的领导形式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在班级中贯彻落实, 而涉及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具体职能的事务, 党支部则不应直接干预。党支部 (党小组) 应当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 承担起班级的整体规划和学生成长的思想指导功能,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吸引力以及对全局工作的控制力, 为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把握方向、提升高度。

  在班级的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特色建设方面, 团支部、班委会具有天然的优势, 发挥突击队作用和协同执行作用。团支部除了协同党支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 主要针对团员开展团务工作;同时, 给予班委会工作正确的指导和支持, 与班委会协同合作搞好班级建设工作。班委会接受党支部、团支部的指导并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建设和管理工作, 与党支部、团支部协同配合、通力合作。

  3.制度的建构及协同。班级建设的任务是以思想建设为抓手, 以班级活动为载体, 以各类班级管理力量为依托, 通过党支部 (党小组) 、团支部、班委会协同, 发挥各自的优势, 做好班级建设的各项工作。这些建构及协同, 往往愿望是好的, 在实施层面就会“一管就死, 一放就乱”, 归根结底是没有形成制度约束与激励。制度的设计要达到明确各自职责功能, 做到分而不离、合而不混, 既相互独立又有效协同配合的目的, 至少应当建立四个方面的制度:一是职责分工制度, 党支部 (党小组) 、团支部、班委会的职责, 以及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团支部书记和委员、班长和委员的职责;二是民主决策制度, 党团班例会制度, 党支部 (党小组) 例会制度, 团支部例会制度, 班委会例会制度;三是考核评价制度, 党员和干部的监督制度, 述职制度, 考核制度, 奖惩制度;四是具体事务制度:考勤制度, 财务制度, 活动制度, 评优评奖制度等。在制度设计中尤其要重视程序规则的制定, 用程序规则制约权力、保障权利、避免恣意。

结束语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建立了良好的顶层设计, 高校的重心是重在落实和取得实效。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 就是学生党支部 (党小组) 、团支部和班委会在班级建设中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建设班集体的协同管理模式, 使三者协同合作的工作效果最大化, 达到“1+1+1>3”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系统化建构, 目的是建设一个以党支部 (党小组) 为政治领导核心, 以团支部为主导力量, 以班委会为执行机构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适应的协同育人系统,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力优势, 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班建, 给班级每位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与条件, 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来自:《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第4期

 

 

作者:北京教育 发布日期:2019-04-29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胡芳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