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打造“心灵鸡汤”,本色演绎青春回归

作者:记者 於琛 赵龙 刘念 发布日期:2009-06-04 收稿日期:心理剧 文章编辑:鲁珺瑛 浏览次数:

––与学校原创心理剧《大学那点事儿》巡演零距离接触

记者 於琛 赵龙 刘念

 

编者按:有人说,大学四年是迷茫与成长互相角力的阶段。几乎所有人不可避免地要在无数次阵痛中辗转历练,然后涅槃重生。也有人说,我们原本冷眼旁观的时候,能很清楚地看透其中的悲欢离合,可一旦置身其间,会让雾气蒙住了双眼,往往身不由己、无力自拔。穿越四年尘埃,漫长如斯的青葱岁月被浓缩在短短两小时的表演中。生命的变迁,逆境中的坚忍,青春的叛逆,迷失后的回归在方寸舞台上悉数演绎。这是由以我校大学生真实生活为蓝本编排的《大学那点事儿》带来的。不同于以往固定的心理教育模式,它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反映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恋爱情感问题以及职业生涯的探索,并通过专业心理教师的点评,对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空虚、自卑、自杀等不良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反省。

 

“恰同学少年”

    ––戏里戏外成长着的演员们

54晚,心理剧《大学那点事儿》在学校举行了自排练以来的首场演出。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台上台下都忘我地沉浸在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中。台下,观众在时而温馨时而悲伤时而感动时而昂扬的氛围中唏嘘感叹、触动颇深。台上,演员们随着剧情的深入逐渐入戏,淋漓尽致地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情感。

演出结束间隙,记者在台上见到了本剧主创人员和演员。大家还享受着演出成功的喜悦,彼此拥抱祝贺,洋溢脸上的是如释重负后的满足感。记者随即采访了主演们,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对自己用心诠释的剧中角色有着成熟而深入的理解。来自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的美丽女孩买力哈巴·马然木在剧中第一幕扮演了有点自卑、不懂交流的“海妹”一角。她对记者说,自己之所以能驾驭好这个人物,很大程度上因为海妹的经历和她初来北京那会儿特别相似,对象牙塔里接触到的一切显得那样力不从心。环境陌生、语言不通的苦恼曾一度困扰着她。幸好天性开朗的她懂得调整好心态,并及时与室友交流内心的困惑,才能很快融入到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第二幕中扮演大学同居男女的“尔帅”和“米罗”分别是来自大二的佟健勇和大一新生李憧,戏里他们为了追寻两个人飘渺的小幸福而提前脱离了大学校园。可现实中,他们则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剧中人物生活状态的反对。就像佟健勇对爱情的一番诠释:大学里的爱情是唯美、纯粹、不染纤尘的,可一旦过早进入社会,沾染了人间烟火气息,缺乏物质基础的爱情就算再牢固也会变得不堪一击。李憧也十分赞成搭档的观点,认为在还没有足够强大的物质基础之前,如此不顾一切地离开校园是极不理智的行为。日常生活的琐碎繁杂,柴米油盐的碰撞摩擦,会日益瓦解双方相濡以沫的坚定信心。而最终两人的回归也证明唯有大学校园这片最后的净土才是我们美好如初的归属。

剧中第三幕主人公“二喜”的扮演者张芙铭也是大一新生,却能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将一位沉溺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终因不能顺利毕业走上绝路的迷茫者演绎得如此惟妙惟肖。他向记者透露:这完全是耐心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的结果,将自己融入到角色中,赋予角色有血有肉的生命和灵魂。“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演出该剧重新审视了自己,”他郑重其事地说,“虽然剧中人的某些想法我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但通过它让我意识到,轻言放弃生命是极不负责的做法。为了让四年的宝贵光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远离虚拟世界的诱惑和及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真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刘柄担任本剧艺术指导,非科班出身、指导经历尚浅的他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排戏任务。短短一个半月的排练,所有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经历了不断适应磨合的过程。从原来生涩刻意到如今浑然天成的表演,这简直是一个奇迹的飞跃。用刘柄的话来说就是:“如同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荡涤之旅。懂得了如何团结互助,配合默契;懂得了什么是爱,怎样去呵护爱;更懂得了如何抒写青春,感恩生活。戏里戏外我们都蜕变成熟了好多。”

“润物细无声”

    ––直面敏感话题

很多观众都对剧中第三幕心灰意冷的二喜想要结束生命的一段场景印象尤深––父母声声痛彻心扉的呼唤,与二喜之间煽情至极的对白,以及化身为天使和魔鬼两派的主人公激烈的内心冲突。不少同学深受感染,留下了动情的泪水。已经第二遍重温该剧的一位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表示,每次看到这里,她都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透过这些感人肺腑的情景,她深深意识到原来还有之于生命更重要的事物,那便是对家庭的责任。一位机械工程学院大四学生谈及:在剧里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之前的影子。即将毕业的他回想起四年来的点滴时光,突然觉得从未像现在那样如此眷恋那些看似云淡风轻的日子。他告诫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一定不要辜负了一生中最美好、最青春的大学生活。还有一位大一新生谈及她的观后感,形容该心理剧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闪光点和污点,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探寻到另外的自我。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大学那点事儿》搬上北京印刷学院舞台时,不少学生家长特意赶来观看,与在座学生一起体味剧中人生,感悟心理剧背后的深刻内涵。有家长在看完演出后不无激动地表示:这部心理剧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作了细致而真实的描摹,然后无限放大出来,使家长们能够有机会聆听到孩子不加修饰的心声,使孩子能够了解作为父母的良苦用心,也就无形中消弭了原本不可逾越的代沟,拉近了心的距离。

记者在观看演出中注意到,这部由我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涉及了一些目前高校比较敏感的话题,比如大学生同居、自杀等。本剧导演兼编剧之一的刘亚玲老师对此的解释是,刚开始她也有顾虑,担心敏感话题一旦写进剧本会产生负面影响。可后来逐渐意识到与其遮遮掩掩地回避现实,不如正大光明地演出来。演出中第一次直面敏感话题,已经让在场观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更重要的是要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迷失方向、丧失信念或是产生了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通过鼓励、劝阻的方式让现场的观众也参与到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来。整幕演出让参与者、观看者不经意间得到心理宣泄、疏导,并将这种宣泄、疏导功能“放大”。像春日里细密的雨丝,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看完演出,学校党委书记高锦宏教授也对这种以话剧形式身临其境地灌输给大家的教育引导方式表示了认可:“评价其好坏的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学生是否从中有所感悟和得到收益,取决于我们的教师怎样利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问题本质,避免将来重蹈覆辙的结果。”

“忽如一夜春风来”

    ––高校巡演再掀新高潮

534日连续两场在本校与北京印刷学院精彩绝伦的演出,为这部心理剧带来了良好口碑,也仿佛一夜之间产生了轰动性效应。北京邮电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向该剧抛出橄榄枝,热忱邀请剧组成员前去演出,为学校广大学生带去一堂生动、新颖、思想丰富的心理教育课。

该剧513日晚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举行的第二场高校巡演依然获得了如潮好评。该校500多名师生在泪水与欢笑中一起接受着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他们深深折服于演员收放自如的表演能力和真实细腻的感情流露。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还停留在原地不愿离去,热烈的掌声不时流转于舞台上空。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处处长饶有兴趣地欣赏了整台演出,对于我校以心理剧的形式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探讨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惑的方式表示了赞同和钦佩,认为这些大胆、创新、有意义的尝试完全可以借鉴、吸收并为其所用,对他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启发很大。

学校党委副书记刘仲仁也指出,《大学那点事儿》源自我校,又能走出校门,走进其它知名学府中去,并且受到大家普遍欢迎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通过这种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方式,能更好地增进彼此情谊,促进共同发展。也说明了我校师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敢于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他曾在首演结束后动情地评价说:“我们不是专业演员,但是我们达到了专业的表演水准。很有幸我能够观看这样一场极具典型事例的和启发意义的心理剧表演,更惊叹于我校大学生高超的舞台表演和默契配合。”

经历了两场巡回演出后,承载了高校师生无数期望与好评的《大学那点事儿》重新辉煌回归,于525日晚在我校进行了第二场汇报演出。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为首的多位市委教委工委领导干部应邀观看了本次精彩汇演。演出结束后,伴随着现场观众热情一致的掌声与喝彩声,市教教育工委领导偕同学校领导上台与演员以及幕后工作人员一一握手,亲切交谈。王民忠副书记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他深深折服于我校学生演员们自然流畅、收放自如、本色纯粹的表演,认为较之专业演员,他们未经任何雕琢的演出更加接近真实,更能打动人心。同时,他提到本剧创作模式蕴含的一些亮点和影响深远之处:首先,该剧浓缩了大学四年各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困惑和迷惘,截取的几个事例典型且具广泛代表性,能引发广大学生强烈心理共鸣;其次,以心理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之一,在北京市高校范围内尚属首创,为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全新的渠道和模式,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再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剧的创作模式已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健康范畴,而是更多地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就为新形势下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注中日渐成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每年5月份是北京市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月”。在这个月中,各高校均结合实际自发推出了一系列缤纷多彩、意义深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帮助广大在校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并及时治疗克服一些心理疾病。可以说,整个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心理健康工作方面,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党委书记高锦宏在肯定了原创心理剧带来的巨大收效的同时也指出,我校现阶段对学生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还面临很多挑战。基于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这一出发点,“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成为学校重要的探索和思考。

在高锦宏书记看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途径,一种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无论是以传统意义的教育模式还是以话剧的形式,都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而从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高书记还强调:“在今后,学校教育中要更加重视、正视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要引导更多的学生增长这方面的知识,增加对这方面问题的思索,促使大家在学习、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共同提升心理素质。”

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政府、社会和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以人为本,体现对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就要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从健全人格的形成角度出发,提供对学生全方位的关心,呵护和帮助,这是最实实在在的科学发展。

转载自《北京石化学院报》2009530日第246期)

 

 

 
栏目跳转:
 
Copyright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1292096  传真:010-8129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