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文苑» 走过青涩

走过青涩

发布日期:2013-10-12  
   
花开,蝉鸣,叶落,雪飘,再回首,已经和石化一起度过了十多个春秋。我想我真的很幸运,能够在石化的轨迹里,留下一行前行的足迹。
20034月,理想和机缘让我与石化相遇,有幸成了一名大学教师。那时候的我,远离家乡,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高等教育懵懵懂懂,年轻的我显得那么的无助与孤单。
是石化,及时开展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并完成角色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采用传帮带的一对一的导师制度。学校的培训加上老教师无私的帮助,让年轻的我迅速且系统地了解到高校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同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内容多少,更重要的是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了解差距后我及时追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教学名师谈教学等系列培训,观摩名师讲课,虚心请教同事,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在反思中不断前进着。慢慢地,我开始体会到教学中和学生交流的乐趣,掌握了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石化就这样一步步领着我深入教学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拥有“活”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高等教育尤其如此。学校以教师为本,搭建了全方位的教职工进修培训体系,鼓励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提升。
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2006年我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难能可贵的读博机会,使我有幸接触到许多世界级科学家,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和视野,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功底,尤其对科研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深入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尤其是做了科研再来教学,使我更深地理解了教学与科研的交互关系。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不断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承担科研任务,也为大学生科学训练(URT)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很好的选题。教师的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好的科研能为学校带来较多的资金和优秀的学生,教学则是对科研的促进,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和讨论。教学要求理清思路,抓住关键,不断提升将复杂问题转换为简单问题的有机组合能力并训练表达能力。总之,科教并进,会让教师和学校变成一个鲜活的成长体,不断进步。几年的博士学习不但让我的思想得到了成长和跨越,也切身地理解和领悟了学校科研兴校的战略方针。
学校不遗余力支持教师的自我提升。2010年,又是在学校的支持下,我远赴澳大利亚,接受双语教学培训。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了解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外语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国际意识和世界视野,增进了和国际同行的交流,进而提高了教学和科研能力。
受益于学校在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对我持续的支持和培养, 2012年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科研工作初见成效。未来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以期能够回报石化,不辜负学校的培养。
在石化走过的十一年,是我成长的十一年。读博,出国学习,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这些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体验和提升,离不开石化对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机制,离不开石化提供的平台。每当工作有点进步,取得一点成绩时,学院总是给予表扬鼓励,适时引导,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学院上总是宽容支持,给予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石化培养了我,给了我成长的机会,把我从一名青涩的学生慢慢培养成了一名大学教师。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愿意在石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十一年来, 传承着石化人宁静致远,务实维新的校训, 跟随着特色发展、开放办学、集约建设、科研兴校的战略方针,目睹着石化学院从一个校区到如今两个校区,从我刚来时几人共用一台电脑,到如今高耸入云的综合实验大楼,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正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开拓创新的胆识和魄力、锲而不舍的执著干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奋发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
       
石化今年三十五岁了。三十五岁,已过而立,开始沉淀清醒!我期待,能够和石化一起,见证破茧成蝶,见证桃李满天下!  
   
        (注:作者付秀丽,系信息工程学院在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