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母校要闻» 学校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摘要

学校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摘要

发布日期:2008-03-06  浏览次数:

 

 

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根据学校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以制定2008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主线,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继续落实本科教育“回归工程”计划,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特色,扩大开放办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针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教学工作的环境

1. 努力推进教育思想观念的“三个转变”。召开以“落实质量工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题的2008年教学工作会议,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讨论,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由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向更加注重能力的系统化转变,由注重教学内容的学科系统性向更加注重内容的综合化转变,由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转变”。

2.着力加强师德建设。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中,从加强改善宣传教育、建立落实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考核评估、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着力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促进形成健康向上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

3.强化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规范管理教学和服务教学工作的流程,促进教学管理工作重心向教学院(系)转移,进一步探索更加科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弹性化学习制度、个性化培养方案。

4. 优化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人文环境。深入宣传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新举措和新实践,深入挖掘报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典型事迹,加强与广大师生的沟通交流,落实教学工作的民主管理。积极营造全校师生重视教学、投入教学、研究教学和规范教学过程的人文环境,使遵守教学管理规章、规范和质量标准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扩大开放办学,强化“行业合作”,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回归工程”

5. 持续推进“回归工程”计划,做好2008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从“大工程”教育观念出发,进一步明确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应用能力训练、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和社会实践能力训练为依托”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2008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6. 认真落实我校承担的教育部“质量工程”――机电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回归工程”创新实验区改革任务。整合全校的人、财、物、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各项改革和建设措施,全面启动“回归工程”创新实验区改革,为其他学科专业积极争取成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奠定基础。

7. 深入实施“行业合作”计划,扎实推进产学合作教育。加强与各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系,积极探索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机制与途径,建设好工程教育中心燕山实习校区。

8.拓宽与国内外大学合作交流的途径。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大学和相关教育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多种形式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实施校外名师讲学计划。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育优势和特色专业

9. 强化专业建设与评估。积极参加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组织的试点专业认证工作,重点推进以4个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为代表的全校工科专业达到认证标准,做好会计学专业评估工作。

10.加强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专业。依托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继续加强生态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环境保护、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与管理等六个学科专业群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特色建设。

四、着力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训练平台

11.加强校级教学与实验中心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注重7个校级教学与实验中心硬件建设,发挥其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规范、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争取2008年再建成一个市级以上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构建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平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搭建广阔平台;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教育模块的建设,将全面素质教育思想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着手建立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

13.争取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有所突破。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大力推广和培训教师使用教育在线辅助教学,丰富教育在线中的教学资源。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扎实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4.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群建设。加强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写作能力、定量推理能力、文化分析能力的培养。

15.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机制。探索以课程群为单位,将专业建设、实验室(中心)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教改立项等工作统筹考虑的新机制通过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精品教材和实施名师工程,推动全校课程建设工作。

16.建立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机制。探索有效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带头人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双师型(教师—工程师)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六、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7.坚持质量标准,持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继续加强质量监控,继续开展专业建设评估、教学实验室评估和课程建设评估,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18.加强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探索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

19.强化教学管理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坚持构建学习型组织,推进“以学生为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