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精品课程(17门):
材料与化工学院(3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机械工程学院(4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过程流体机械》
信息工程学院(1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经济管理学院(4门):《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
人文社科学院(3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旅游学概论》《思想道德修养》
外语系(1门):《高级视听说》
数理教学部(1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校级优质课程(35门):
材料与化工学院(8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聚合物制备工程与工艺》《聚合物加工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5门):《机械设计》《机械基础实验A》《控制工程基础》《制冷原理及设备》《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
信息工程学院(1门):《接口技术》
经济管理学院(10门):《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国际金融》
人文社科学院(6门):《中国文化史》《旅游英语》《管理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外语系(3门):《大学英语》《基础英语》《高级英语》
体育教学部(2门):《篮球》《健美》
学校要求,各教学院(系、部)要充分发挥校级优质课程及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广泛借鉴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开展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开创课程建设的新局面。校级优质课程及精品课程组教师要再接再厉,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五个一流”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投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继续进行深层次建设,力争建设成为北京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据悉,本次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评选工作是在学校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学校教学管理有关规定,结合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通过课程自评、教学院(系、部)复评推荐、学校专家组评议、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的方式评选产生的。课程建设的成果将作为各教学院(系、部)教学基本建设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对校级优质课程及精品课程学校将给予课程建设经费补助,对校级精品课程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自2003-2004学年学校开始实施新的课程建设评估方案以来,学校已建设有校级精品课26门(其中北京市精品课1门),校级优质课程35门。
(教务处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