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孙珊珊)近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面临困境: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行业流失率高,学生就业困难,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兴建才三年的新专业,在短短时间里竟然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绩,不能不说是旅游市场上的一朵“奇葩”。
三年前,旅游管理专业由人文社科学院创建,到如今已与50多个旅游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由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在跻身于全国80多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的前六名。这个成绩的取得首先得力于旅游专业“三个面向”的特色办学模式。
面对旅游专业面临的不利形势,人文社科学院旅游专业的全体老师积极探索,经过三年的努力,形成了“面向旅游市场,面向旅游专业,面向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从这“三个面向”出发,旅游专业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模式。
开放式办学模式让旅游专业收益颇丰。据旅游专业系主任李明伟老师介绍,目前,旅游专业与部分企业的合作项目已开始启动。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实习合作。目前已与中环假日酒店、中旅大厦等20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实习合作关系,现正在这些单位实习的是01级的学生;还与丽都假日酒店、兆龙国际饭店等20多个企业建立了短期合作关系,解决了长期困扰旅游专业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二、人才培养基地的合作。今年9月,国家特级酒家、全国百强餐饮企业的黎昌餐饮集团与旅游专业签订合作协议,正式挂牌成立“餐饮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意味着旅游专业打开了餐饮业及其就业的大门。三、选拔+培养+实习+就业的合作。自今年4月,旅游专业与东方君悦大酒店双方多次进行互访,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选拔了01级学生前往实习。四、与地方政府合作,拓展开放式办学的范畴。从2002年开始,旅游专业在房山、门头沟区开始进行长期的旅游社会实践和扶贫活动,承担并高质量地完成了彩虹工程项目,和地方政府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取得了较好的口碑。
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旅游专业老师们的大胆创新与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性精神,同时离不开他们呕心沥血的辛勤工作。谈起这些,李明伟老师的眼圈都红了。
为了拓展办学范围,给学生搭建参与实践的桥梁,全系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体老师外出工作约70个工作日,有些老师一个人甚至达10个工作日。从2002年起,他们的暑假、“5·1”、“10·1”假期基本上没有休息。老师们的这种奉献精神也深深打动了同学们,激发了他们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旅游俱乐部”有声有色地开展着各种活动,社会调研活动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旅游专业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些经验向我们证实了:高等教育虽然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但只有把握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竞争,才能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对于旅游专业而言,尤其如此。正如李明伟老师所言:“打造旅游专业的品牌和鲜明特色还需要一个过程,要想立足于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我们只有继续大胆创新,拓宽就业渠道,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