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母校要闻» 卓越工程师的“试验田”

卓越工程师的“试验田”

来源:《北京石化学院报》   发布日期:2011-04-07  浏览次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我校实施进展现况纪实

◆ 记者 孙立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解读——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共计900余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超过370万,研究生约47万;工程学科本科以上在校生数量居世界前列。“卓越计划”,即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我校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61所高等学府,成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

    成为“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以来,我校以“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原则,在企业深度参与下,通过“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稳步有序地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报记者采访了学校教务处、试点专业的教师,为广大师生解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同时,也让大家走近这一新型教育教学的探索模式。

酝酿最优的试点方案

    可以说,卓越计划的实施,既是我校发展的一次机遇,也是我校改革的动力之一。一年来,学校师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遵循“解放思想、开放借鉴、校企共赢、精心组织、持续改进”的原则,稳步推进该项计划的实施。

    2010年初以来,学校相继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大会、院系教学改革研讨会,并陆续与各企业召开交流合作会议,试点专业教授与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及学校工作方案,共同探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企业阶段学习方案。通过“卓越计划”,促进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学校在2010427发布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首批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的专业为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4个专业。《试点工作方案》给出了“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细节,并安排了学生选拔与管理工作。《试点工作方案》同时要求,承担全校工程教育的工程教育中心和燕山校区管理部要加快校内外实习基地软硬件建设步伐,深化校企合作。

    针对2008级和2009级试点专业在校生的选拔,学校采取了积极改革、稳步过渡的原则,结合试点专业各自特点开展有限目标的试点改革,着力开展企业学习阶段的探索,以积累经验。20109月,随着学校新一届学生的入校,“卓越计划”试点教学工作也在校内正式展开: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的学生全部参与到卓越工程师教学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则在机械工程学院中采取自动报名的方式选拔学生开展试点教学。目前,学校参与试点的卓越工程师教学班学生共有400余人,跨三个年级、四个专业,教学改革正稳步进行。

保障良好的育人环境

    每一项重大改革的实施都离不开人力、物力的支持,为了更好地保障“卓越计划”的贯彻实施,学校在各方面的支持都不遗余力。

    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学校从企业专兼职教师的引进、现有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政策改革入手,在职称晋升、评聘和考核中更加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学校积极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主讲或合讲课程。从2010年起,学校每年设立100万“外聘教师专项经费”。目前,学校聘请了30余位企业高级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试点班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师与企事业人员的交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学校的目标是:确保经过四年试点,使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以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教师的相关教改项目,学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设立了专项资金。2010年,学校已经投入了近50万元专项经费,通过校级教改项目的方式开展,支持各科目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软件设施的更新换代是在人力资源、教学理念上的优化,同时,硬件设施的完善也是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学校不断地改善工程教育中心的教学环境和引进更多的先进教学设备,大力优化燕山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2011年,学校在实习经费上的支持较2010年增长了一倍,既满足了教学任务的要求,也是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卓越计划”,虽然造就的是一大批专业的工程师人才,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此,人文社科学院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素质教育基地,组建专门的团队为广大师生提供人文类实践活动,丰富了大学文化的精神范畴。从上学期开始,在学校支持下,素质教育基地陆续开展了清源讲坛、教学论坛等一系列的专家讲座,致力于我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受到学生关注和欢迎。

深入实践的改革特色

    在采访中,一些老师这样理解“卓越工程师”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应当融入更多的实践经验,课堂上应该及时传输最新工程技艺。换而言之,让教学的课堂成为实践的先锋,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完成“卓越工程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当然,通过各专业的实习工作可以完善地解决教室里不能达到的实践目的。“卓越计划”正是在增加大量实习的方向上做了很多工作,使得“卓越”真正走在实践上。“卓越计划”中最突出的一点在于,试点专业学生将会有累计一年的时间到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学校的考虑是:只有真正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所学?什么才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才会真实地展现给学生们。为此,在实习之前,学校都会与企业多方沟通与交流:一方面,校方了解到该实习环节所需的知识储备,尽可能让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另一方面,尽早熟悉企业的人员需求信息,让学生的实习实践与就业挂钩。

    采访中记者得知,每当学生到企业学习,学校要做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多的:学生安全的保障始终是实习过程中最为着重的考量,学校目前已经着手准备为实习师生购买保险;联络企业进行教学安排的同时,要避免在参观、实习的过程中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实习环节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要不断地进行完善等。到企业实习,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但是现今的条件是大多数企业还不能或不愿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这一环节,这就给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得之不易的实习机会,把握好实习中的收益,教务处副处长孟波也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实习目标要明确:“不仅仅是学习工艺流程和实际操作,更要在实践中寻找企业的文化、精神,在实实在在的动手中感受真正生产活动线上的纪律性,及时地修正身上的学生气。”

卓越班级的试点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卓越试点班的任课老师对于“卓越计划”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在迎接2010级新生的课堂上,一位老师就曾给卓越试点教学班的学生这样解释“卓越”二字:“‘卓越’不是现在,是在毕业以后。”只有更多的付出、更多汗水的浸润,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卓越”二字上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

    记者采访了机械工程学院试点教学班的赵增慧老师,了解到她和其他教师在“卓越计划”实施后对教学的改进和建议。他们认为,要在大学教育中获得更为实际、渊博的知识,“卓越工程师计划”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只有教师、学生双方更为严格地要求和具备更为迫切的求知欲才能称之为卓越!

         

    为了达到试点班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赵增慧老师在制图教学中也采取了多种新颖的教改方案。比如,在制图练习中更加注重学生徒手画图的技能培养,因为徒手画图能使学生更为客观地熟悉制图细节和技巧,实践性更为突出;传统教学是按模型绘图,而新的教学模式则采用按图制作模型的别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经过每个阶段的学习,尝试着让学生们自主地总结学习中的收获,系统地打理自己学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吸收消化所求所学;临近考试,尝试着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知识当一回命题人,把反向思维融合到学习中去,在期末考核中有机会自问自答,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教师们在努力探索“卓越计划”中的最优教改方案、更为有效的教育途径,但他们同时也认识到了一个问题:为实施“卓越计划”,教师们自身的工程实践经历尚还不足,也需要寻求不断提升教师实践环节经验的途径。换句话说,教师的工程背景是影响“卓越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寻求合理快捷的方式来提升教师们的工程背景也迫在眉睫。目前,学校大力支持老师们自主开发教改方案,鼓励教学环节偏重走进工厂、企业开展面对面教学等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之一。

    孟波副处长指出:“学生培养是一件大事,教育改革是一项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大工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统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们由单一注重知识学习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转变。” 现在,单纯追求成绩指标既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不应是大学生追求学业的终极目标,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才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塑造适应能力强、拥有坚毅性格的未来设计师,而我校作为工科院校,更是要体现它的办学特色,把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

当然,“卓越计划”在我校的推行不过短短一年多时间,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孟波副处长解释道:“实现一流的教学、打造优秀的育人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全校教职工都在努力,始终会持续改进,将力争在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可以预测,“卓越计划”作为教学改革的一次试验,将尽力打造出一个优化的教学平台。

(《北京石化学院报》2011330274期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