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向标: 从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基本趋势及其质量标准看,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校的基本使命,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科学定位: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终极目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长效机制。
追求目标之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的过程和结题管理,以点带面,多方推进。充分发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北京市和校级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头作用。探索国际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积极推进多种形式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
追求目标之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特色。
更加紧密地与燕山石化公司合作,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北京市第二轮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审为契机,推进各教学院(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校级优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学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活动。整合全校各项改革和建设措施,加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室开放,完善URT、科技竞赛等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初步形成全校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
追求目标之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坚持内涵发展,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为目标,依托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继续做实生态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环境保护、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与管理等六个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工作。找准定位,强化优势,凝练特色,重点扶持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北京市和校级教学与实验中心、校级重点专业的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专业规范,加强新专业建设。
追求目标之四: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长效机制。
建立校、院(系)二级教学督导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坚持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关键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密切跟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进展,积极准备并适时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完善由专业评估、教学实验室评估和课程建设评估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评估体系。加强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学校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