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专访北京市2011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韩丽艳老师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长期以来都是北京市各级教育工会组织围绕高校教学打造的一项品牌工程,也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传统赛事,今年的基本功大赛更是得到了各院系的高度重视和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在经过院级和校级的两次选拔之后,韩丽艳老师最终代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参加了第七届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并获得理工B组一等奖和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的优异成绩。
透过偶然看必然
  在与韩丽艳老师的对话中,我们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有想过能获得这样好的成绩吗?”韩老师很谦虚:“这是一个偶然的结果。”但在一个小时的访问之中,我们深深的感到,偶然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从教以来知识与经验的积淀和对制图学科的思考是这次偶然爆发的必须条件。
  比赛从四月份开始在全校各个院系进行选拔,韩丽艳老师以《曲面立体表面相关性》为主题参赛。先从机械学院内部通过初试,再参加校赛。我们问她:“您也会紧张吗?”老师笑了笑,“在看别人演示的时候,心里的确很紧张但当自己真正地站上在讲台,真正地开始授课,脑海中就全是内容了,评委像是也变成了学生,紧张?真的也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了。”正是这样的全情投入才让韩丽艳老师脱颖而出,能够最终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的决赛。算起来,在教师这个岗位上韩老师已经工作了八个年头,她一直坚信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她喜欢搜集别人的课件更喜欢去听一些名师讲课,她享受这个过程,更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点点滴滴。对于最终的获奖,韩老师一直在说,那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那个时候,她每天八点钟之前都会来到学校,只要看着了空闲的老师,就让他们听她讲课,给她当评委。老师们的建议,基本上都会被她融入到自己的教案和演示中去。比如:有老师建议她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微笑,这样能让学生感到更加亲切。在虚心接受之后,经过了仔细地思考和回忆,她发现自己的确存在着这样的不足,在后来的准备中便特别注意了面目表情与授课过程的结合。就这样,整整的一个月,她每天都要给自己讲课,每讲一次都会有一次的调整,每讲一次也都会有一次的提高。在点点的收获当中,水到渠成的就把成功收进了口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假如你上完课觉得很轻松,那一定是你没好好上。”在每年的第一堂课上,韩老师都会这样告诉她的学生们。“假如上完三节课你觉得脑累心累,这才有收获。”在我们的印象中,任何学科的第一堂课往往都是一个立规矩的时候。韩老师的规矩简单且直白。首先,“工程制图是一门重修率高的课程。”这样说的目的既是给孩子们敲一个警钟,警示他们要认真对待。更是为了说明道理:在真正的工程设计中,图纸是不允许有一丁点的差错的。韩老师借助“通过率”来让学生们了解制图之严谨、严格。第二,不允许抄作业,老师的原因很有趣,她说:“你抄作业至少花费半个小时,我改一份作业至少花费十分钟,这样算来,我们的这四十分钟就是浪费的,这个时间你与其去抄作业倒不如去操场跑步来得实惠。”她还给了每名同学一份承诺:“只要是作业真实的,什么时候交都可以。”上韩老师的课,你可以不用带课本,只需要带着习题集再带着一颗认真的心来就行了。
  全神贯注的听课好像在大学里离我们越来越远,手机玩游戏,上人人,看小说,好像这些才是上每门课时真正的“必修课”。应对这些韩老师也有自己的高招。她常常在讲完课后便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串串行。“走下讲台可以直接防止学生溜号。” 韩老师如是说:“而且通过他们的眼神,能反馈给我很多东西,我能知道有多少同学在听,有多少同学听懂了,大多数的同学听懂了多少,这样的信息能告诉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在感到同学们的精力不太集中时,她通常会暂时放下进度,讲上一两个励志式的小故事,比如:提问:“一维”是什么?一维就是一去不回,一去不回的东西又是什么?一去不回的就只有时间。像这样既调节了气氛还勉励了大家,课堂一下子又活跃了起来。
教学相长  循循善诱
  工程制图这门课通常是被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授给每一名工科专业的同学。但是,往往这些刚刚跨出高中校门的孩子还未能明白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模式的时候,就被糊里糊涂地拉上了轨道。在韩老师眼中大学时期是第一次完全把自由空间交给了学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时候,假如留有遗憾也许是一辈子都弥补不来的。有人给大学四年做了一个这样的总结,韩老师觉得很受用:第一年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年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第三年是知道自己知道;第四年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她常对一年级的学生说:“正是因为你们现在不知道自己将来能用到什么,所以每门课都要学好。”
  就像学生学字为先一样。韩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只要不离开学校就应该教字为先。 “教”是一门大学问,教好的前提是沟通顺畅,沟通顺畅的基础是成为朋友,韩老师眼中的好老师首先必须是学生们的好朋友,只有有了这种正确的定位,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建立了信任之后,“传道”“授业”“解惑”才是有文可谈的。当一个教过了几年的男孩儿,在校园里骑着自行车从她身边飞驰而过,突然回过头来冲她招着手,大声的喊:“韩老师好!”的时候,一种立时的幸福感涌上心头,她说:“这就是“教”的幸福。”
韩丽艳老师也许并不是什么名师大家,但在与她的谈话中,我能深深地感到在她身上的那种对教学的无限热情和对学生的爱护,火一样的气氛始终包围着这次采访,我想它也一样包围着韩丽艳老师的课上课下,一样包围着韩丽艳老师和她那些可爱的学生们。
                                                        
作者:记者 索菲 扈航 发布日期:2011-11-07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胡芳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