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彰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的决定
发布人:jsfzzx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9日 浏览次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关于表彰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的决定
〔2017〕114号
各单位、各部门:
经教学院(系)推荐、专家组评审、教学工作委员会评议,学校决定对以下教学成果奖予以表彰:
化学工程学院李翠清等申报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三阶段四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6项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机械工程学院曹建树等申报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等11项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工程学院刘霞等申报的《“综合化学实验”无机与分析综合实验设计及实践》等16项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获奖教学成果是我校广大教职工在多年教学及教育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各单位应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成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持续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懈努力。
附件: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6年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附件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6年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特等奖获奖名单
序号 |
所属单位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1 |
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三阶段四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李翠清、靳海波、宋永吉、何广湘、罗国华、胡应喜、佟拉嘎、王虹、葛明兰、李巍、林世静、赵如松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深化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基础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蔡晓君、窦艳涛、张洪伟、姬宜朋、顾艳红、许月梅、张建军、韩丽艳、丁乔、郭炜 |
3 |
信息工程学院 |
课内课外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
刘学君、蓝波、王淑鸿、晏涌、李洋、张晓燕、张吉月 |
4 |
体育教学部 |
生存训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
范钦标、张秀芬、王伯超、贺小鹰、曾旗、沈倬、刘长江、邓彦青、徐洪远、董煜、刘义国、袁志国 |
5 |
工程师学院 |
石化工程仿真教学与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
吴波、李立新、陈飞、单希林、杨永红、谢景山、王腾、陈琪、刘践丰 |
6 |
学校 |
地方高校“融合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孟波、王腾、张宏雷、孔惠、于溯、闫伟歌、刘学君、曹建树、许恩江 |
一等奖获奖名单
序号 |
所属单位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曹建树、李伟华、俞建荣、王殿君、刘洋、郭丽峰、朱加雷、代峰燕、薛建林、王伟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普通二本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俞接成、吴立志、李爱琴、张?、吴小华、肖云峰、刘远超、邹玉、杜文海、介鹏飞 |
3 |
信息工程学院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戴波、刘建东、纪文刚、赵国新、张立新、魏文渊、刘昱、蓝波、王淑鸿 |
4 |
信息工程学院 |
基于成果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
王淑鸿、刘建东 陈武、董轶群、江慧娜 |
5 |
人文社科学院 |
基于海峡两岸“网络创意营销”学习共同体的SCOC教学模式 |
闫笑非、杨钟红、陈一愚、谢婷、常晓庚、边策 |
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OBE理念的践行��以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为导向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戴玉华、陈飞、戴波、孟波、魏融、王秀梅、黄建平、韩艳君、曾冬梅 连慧琴、梁永日 |
7 |
数理系 |
立足“卓越计划”,创新大学数学教学新模式 |
杜建卫、崔丽敏、师钦贤、卓泽强、冯媛、董小燕 |
8 |
外语系 |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泛在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
汤欣、张巍然、卢雅琴、李国芳、隆建凤、陈莉 |
9 |
工程师学院 |
基于科技竞赛+创新训练课群的市级校内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许恩江、刘践丰、黄艳芳、赵晶、丁杰 |
10 |
学校 |
以“六要素”成果导向企业实习为抓手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韩占生、戴波、刘红琳、孟波、吴波、曹建树、戴玉华、纪文刚、李翠清、陈飞、刘建东、靳海波、张晓明、周翠红、单希林、景永平、叶江虹、闫笑非、王腾 |
11 |
学校 |
“多主体、双循环”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与实践 |
王腾、孟波、戴波、王秀梅、魏融、金红梅、张帆、易久、曹建树、纪文刚、杨钟红、戴玉华 |
二等奖获奖名单
序号 |
申报单位 |
推荐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1 |
化学工程学院 |
“综合化学实验”无机与分析综合实验设计及实践 |
刘霞、胡应喜、李艳云、张丽芳、荣华 |
2 |
化学工程学院 |
基于绿色环保及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有机化学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
林世静、佟拉嘎、王萍、郭志武、刘姗姗 |
3 |
化学工程学院 |
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
李巍、荣华、戚传松、吴新民、龚良发 |
4 |
机械工程学院 |
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
赵杰、吕涛、李建立、张卫义、王中辉 |
5 |
机械工程学院 |
基于本科生先进成图技术能力培养的融合理念及现实探索 |
赵增慧、李茂盛、张孟枚、丁乔、韩丽艳 |
6 |
信息工程学院 |
以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 |
李洋、张路纲、范翠香、张晓燕、王志秀 |
7 |
信息工程学院 |
基于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科技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
徐文星、纪文刚、戴波、张立新、刘昱 |
8 |
信息工程学院 |
基于工程能力素质培养的电子工程设计综合课程改革 |
蓝波、刘学君、周义明、晏?、张晓燕 |
9 |
经济管理学院 |
“Think-Pair-Share”模式实现会计学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李海萍、李梦玉、叶江虹、梁慧媛、张超英 |
10 |
经济管理学院 |
基于OBE视角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张小红、李欣 、白瑷峥、温瑶、张远 |
11 |
数理系 |
注重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模块、分层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赵昶、于舸、高德文、金恩姬、朴星亮 |
12 |
数理系 |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
汪贤华、杜建卫、冯媛 、师钦贤、阎欣华 |
13 |
外语系 |
基于口语测试的三位一体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模式研究 |
严姣兰 、张巍然、于媛、史丽艳、常捷 |
14 |
外语系 |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地方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严姣兰、张巍然、于媛、史丽艳、刘丽华、左颖、 常捷 、汤欣、王笃勤、张旭 |
15 |
外语系 |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口语实习》教学模式 |
刘丽华、冯小萱、苏晓娟、葛珊、樊继英 |
16 |
外语系 |
基于认知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
王笃勤、储春艳、史丽艳、王超、常捷 |
学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