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软件

温馨提醒: 今天是:

关于组织参加高校新入职管理干部培训班的通知

发布人:jsfzzx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4日 浏览次数:

 

各单位、各部门:

为提升我校新入职管理干部的教育管理理论素养,提高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能力,教师发展中心决定组织新入职管理干部参加由北京高师中心举办的“高校新入职管理干部培训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近两年学校新入职的管理干部。

二、培训目标

从历史纵深和中外对比多角度帮助新入职干部:

1.了解大学的理念、精神与文化

2.了解大学的组织管理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3.学习大学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了解职业发展规划;

5.提升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6.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主讲教师

本期培训班由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的教授、专家主持培训和研讨。

四、培训时间和地点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5日至11月7日

报到时间:201311月4日下午15:00—17:00

报到地点:北京香山饭店(北京香山公园东南门内,电话62591166

五、有关事项

1.培训费用由北京高师中心和学校培训经费支持。

2.培训班将严格考勤制度,按照规定参加课程培训并达到要求的教师可以取得由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签章的培训结业证书。

联系人:刘瑜     联系电话:81292245

 

附件

1.高校新入职管理干部培训班教学安排

2.授课专家简介

3.参加高校新入职管理干部培训班人员名单

                                 

 

教师发展中心

2013年10月21

 

 

 

 

 

附件一:

2013年市属高校新入职管理干部培训班教学安排

(2013年11月4日至7日

时    间

内容

主讲人

11月4

(周一)

下午

学员报到 (3:00—5:00)

-

11月5

(周二)

上午

第一讲:大学的理念、精神和文化(8:40-11:00)

胡弼成教授

下午

第二讲:大学组织管理的核心--学术管理(一): 大学质量的认证和评估(1:30—3:30)

严文蕃教授

第三讲:大学组织管理的核心--学术管理(二): 大学教师评估与大学生的培养(3:40-5:30)

严文蕃教授

晚上

第四讲:团队建设方法与实践 (7:00-9:00)

蔺桂瑞教授

11月6

(周三)

上午

第五讲:大学的组织与架构(8:00—10:00)

胡建华教授

第六讲:高校改革的逻辑与比较 (10:10 -12:00)

宣勇教授

下午

第七讲:大学的精神气质与组织文化:高校管理者取得成功的“葵花宝典”(1:30——3:30)

龚放教授

第八讲: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培养(3:40-5:30)

严文蕃教授


11月7

(周四)

 

第九讲:大学的底蕴与管理中的科学 (8:00-10:00)

邬大光教授

第十讲:高校管理干部的职业发展规划     (10:10-12:00)

魏中龙教授

 

 

 


 

附件二:                

专家简介

(按姓名首字母排名,排名不分前后)

龚放教授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主任暨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学理论、高等教育政策、高等学校管理、港台高等教育研究等,并曾发表多篇论文及著作,并多次获得省部级研究奖励,如2005年获得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高等教育学新论》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9年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4年,《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与质量观重构》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胡弼成教授

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大学教育科学》(CSSCI期刊)常务副主编。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含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管理、教育经济等。长期从事教学与教育研究,曾任《现代大学教育》(CSSCI期刊)常务副主编,并在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授课。主持全国、省部教育科学和教改项目数项,参研全国及省部级教育课题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2项。近年较有影响的著论包括: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高等教育质量评议及提升路向人文精神:高科技人才必识的大智慧人性的规定性与教育的本性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论学生发展:个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趋近个体: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症结教育投入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而不同——大学文化培育论秉承书院优良传统重塑中国大学精神等。

 

胡建华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8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与比较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专著《高等教育学新论》(合著)、《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战后日本大学史》以及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蔺桂瑞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北京高校心理咨询专业督导,团中央《雄鹰热线》特聘专家,北京崇文区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顾问,北京密云县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顾问。蔺教授长期从事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性教育与人格发展》等课,同时也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培训、家长心理辅导,并在企业领导、部队和国家机关中进行过多次心理培训。主要著作:《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性心理与人才发展》、《性教育学》、《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魏中龙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的教务处长, 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理事。是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项门北京服务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魏教授致力于服务营销、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在《管理世界》、《中国流通经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技术创新工程》、《企业文化的沉思》等著作12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市级研究项目并获得很高评价。
 

邬大光教授

厦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邬教授是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高等教育专业博士之一,曾先后任教于朝阳师专英语系、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1997年调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邬教授的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学、比较高等教育。先后出版了《学生动机》(译著)、《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第二作者)、《中国高等教育论要》(副主编)、《中外著名教育家事典》(副主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等著作6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10余篇论文发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

 

宣勇教授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先后在浙江工学院无机化工专业及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获工学学士及法学硕士学位,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获博士学位。历任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996年起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委员。主要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兼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全国地方高校后勤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高校后勤研究会理事长、浙江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经济与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等职,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并获重点资助,入选2009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严文蕃教授

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 Boston) 终身教授,教育领导学系系主任,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和教育领导研究中心主任,数次获聘为美国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教育心理学博士,毕业论文获当年美国心理学会优秀论文奖。作为博士专业学科负责人及五十多个博士论文委员会主席,他有着丰富的高校教学及管理经验。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在教育领导学,教育政策分析,课程与教学及教育研究方法等。他多次获得过美国政府及学术机构资的研究基金和项目,如隶属美国教育数据中心的教育研究协会基金和国家科学基金。作为前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高级国家数据研究分会特别兴趣组的负责人,他与同事合作,多次成功地组织了大规模教育政策分析的研究。

 

 

 

 

 

 

 

 

 

 

 

附件三

 

参加高校新入职管理干部培训班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所在部门

职务/岗位/分工

1

杨振宇

学校办公室

管理

2

宋兆会

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办公室

管理

3

郑影

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办公室

管理

4

刘义国

安全保卫部、安全保卫处

管理

5

李智勇

后勤服务集团

管理

6

王德坚

后勤服务集团

管理

7

石泉

机械工程学院

辅导员

8

李新亮

经济管理学院

辅导员

9

任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辅导员

10

张利敏

外语系

辅导员

 

 

  

TitleMore

版权所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联系我们:web@bipt.edu.cn
Copyright(C):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