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软件

温馨提醒: 今天是:

关于推荐2013年高级国外访问学者的通知

发布人:jsfzzx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0日 浏览次数:

各单位、各部门: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2013年—2015年)》的精神,培养各学校学科发展建设急需的高级人才,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高师中心”)2013年计划选派40名高级国外访问学者赴国外大学进行深入研修,其中6个月和12个月各20人。现将我校具体推荐事宜通知如下,请各单位组织相关教师报名参加。

一、入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组织观念强,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身心健康;工作成绩突出,具有培养和发展潜力。

3.从事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5岁且必须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艺术、体育类专业的优秀人才和特殊人才,经所在单位推荐,可适当放宽学位和职称条件)。

4.曾出国做访问学者连续4个月以上,且回国工作已满两年,访学成果突出,回国工作表现优秀。

5.赴英语类国家的高级国外访问学者,要求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赴非英语类国家的高级国外访问学者,必须具有相应国家的语言沟通能力。

6. 已经享受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项目专项经费资助参加过高级国外访学的教师,不再申报此项目。

(二)优先推荐人员类型

1.入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团队负责人;入选该计划创新人才建设计划和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人员。

2.入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 “长城学者”培养计划的人员;入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2013年—2015年)》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的团队负责人。

3.各学校根据学科建设要求急需培养的艺术、体育类及其他专业的特殊优秀人才。

4.曾经参加高师中心一般国外访问学者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回国后表现突出的。

二、访学要求

1.高级国外访问学者需本人联系国外访学学校及导师;原则上须在2013年10月底前取得国外邀请单位的邀请函,12月31日前出国研修访问。

2.具有成熟明确的访学研修计划。

3.拟入选的高级访问学者,须参加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外语培训,达到相应外语水平后方可出国培训。

三、选派办法

1.学校将向高师中心选派推荐5名教师参加此项目。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市级重点建设学科所在单位可推荐2名符合条件人员,其它单位可推荐1名符合条件人员。

2.高师中心组织评审并公布选派人员录取名单。

3.高师中心公布选派人员录取名单后,由学校为高级国外访问学者办理出国任务审批、因公护照、签证等出国手续。

四、申报时间及报名材料

1.请各单位填写《高级国外访问学者推荐报名表》(见附件1,推荐人数超过1名的请排序),高级访问学者申请人填写高级国外访问学者申请表》(见附件2)、《高级国外访学研修计划书》(见附件3),各单位将以上材料纸质版和电子版各一份,于2013年4月7日前报送教师发展中心。

2.同时须提交高级访问学者申请人身份证、外语水平证明、职称证书(证明)、最高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复印件。

3.提供能证明有国外访学经历的结业证书(证明)复印件。

五、访学任务

1.完成研修计划内容和学校所要求的学习及研究任务。

2.研修完后提交“研修总结”(总结不少于5000字,并附在国外学习、科研照片三至四张,照片放置于总结的适当位置)、至少一篇5000字以上的教学或科研论文。

3.回国后一年内,要求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人文及社会科学类应发表在CSSCI检索期刊或国际有资质的学术刊物上;自然科学类应发表在SCI、EI检索期刊上;对于未被列入SCI、EI、CSSCI检索的学科、专业、行业领域,应发表在国内同领域的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时注明论文成果得到本项目的资助。

学校和高师中心在中期和终期对高级国外访问学者进行考核。

联系人:刘瑜,电话:2245

电子邮箱:jsfz@bipt.edu.cn

办公地点:行政楼A319房间。

附件:1.高级国外访问学者推荐报名表》

2.高级国外访问学者申请表》

3.《高级国外访学研修计划书》

 

                                                       教师发展中心

                                                     2013年3月29日 

相关附件

TitleMore

版权所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联系我们:web@bipt.edu.cn
Copyright(C):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