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与规划》
课程编号: |
02C0611 |
课程名称: |
环境评价与规划 |
学分/学时: |
1/32(上机:4) |
英文名称: |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rogramming |
大纲执笔人: |
韩严和 |
大纲审核人: |
陈家庆 |
适用专业: |
环境工程 |
||
先修课程: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 |
||
大纲更新时间: |
2017年1月 |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本课程主要介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环境影响识别方法,以及水质、大气、噪声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因子和预测模式等。在此基础上,了解环境规划的含义及具体内容。本课程为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课下作业和自学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有利用基本概念和方法对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进行简单的评价工作,能对工程项目和案例进行分析,深入分析工程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的相关知识:掌握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环境法律法规进行评价复杂工程问题对社会、环境、健康等的影响,并能从环境保护角度理解项目开发者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培养具备从事环境评价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2: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和初步的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对环境影响的能力:通过分析工程项目和案例分析,能够深入分析工程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影响进行判断和评价。
表1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现矩阵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
课程教学目标 |
达成途径 |
6.2能够评价环境工程实践中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课程教学目标1、2 |
课堂讲授:介绍法律法规的查阅方法及相关网站的使用,并注重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课后作业:每一周课后都留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实践教学:每人对不同的数据进行软件预测,通过软件应用,每人完成一个特定工程实例的水和大气软件模拟应用,形成软件预测结果。 |
7.2 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考虑解决方案对环境、社会的影响,并能够对影响进行初步评价。 |
课程教学目标2 |
项目环评报告:通过设定的开发项目;锻炼学生环评报告的编制能力,并分析项目的政策、法律法规符合性,并制作PPT进行汇报讨论; 课堂讲授:介绍法律法规的查阅方法及相关网站的使用,并注重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
三、内容提要与要求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学时 |
对应的教学目标 |
---|---|---|---|---|
1 |
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
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了解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和法规;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
2 |
1 |
2 |
2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本章主要内容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 |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筛选。 |
2 |
1 |
3 |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为各种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介绍及初步的环境影响识别。 |
掌握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 理解工程分析的方法; 了解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
2 |
1 |
4 |
4 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主要内容为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范围、标准、法规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监测及预测。 |
掌握零维、一维水质模型以及s-p模式;理解二维稳态衰减模式;了解酸、碱、热污染的预测模式;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掌握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因子,预测时期和预测阶段;掌握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方法和对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环保措施进行分析;掌握水环境影响的工程识别;理解工程分析、环境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了解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了解水环境质量评价。 |
6 |
1、2 |
5 |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主要内容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评价范围、标准、法规、污染源调查以及现状监测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因子,预测时期和预测阶段;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识别; 掌握大气污染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 了解大气质量评价。 |
6 |
1、2 |
6 |
6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本章主要内容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评价范围、标准、法规以及现状监测与噪声环境影响预测。 |
掌握噪声类型; 掌握噪声影响评价的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以及预测模式; 理解噪声衰减和反射效应; 了解噪声质量评价。 |
4 |
1、2 |
7 |
7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主要内容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评价范围、标准、法规、以及现状监测与生态影响识别等。 |
了解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 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等级、评价范围以及生态影响的影响识别; 了解生态质量评价。 |
4 |
1、2 |
8 |
8 环境规划 本章主要内容为环境规划的简要介绍。 |
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 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与工作程序; 了解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弃物的规划管理以及噪声污染与控制规划的基本内容。 项目学习:每个小组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环评报告项目,撰写项目环评报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知识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备初步的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环评报告的编制能力,并分析项目的政策、法律法规符合性,并制作PPT进行汇报讨论。 |
2 |
1、2 |
9 |
实践教学1: 水质环境影响评价 本上机内容为对案例里面的水环境影响进行软件应用预测评价。 |
掌握水污染预测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预测河流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等; 了解模型条件的设定。 形成实践报告1 |
2 |
1 |
10 |
实践教学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本上机内容为对案例里面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软件应用预测评价。
|
掌握大气评价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确定大气的评价范围和评价等级等; 了解模型条件的设定。 形成实践报告2 |
2 |
1 |
四、教学方式
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避免重演绎推理、轻归纳综合,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教学分课内与课外二部分,课内教学:课堂讲授、研讨课、实践教学、习题讲解;课外学习:课程作业、项目环评报告学习。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1.课堂讲授为主,网络多媒体教学、教学网站为辅,项目环评学习和实践教学。在内容讲授环节,对于简单内容,采用自学与授课相结合的方法,先布置学生课外自学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则提纲挈领地讲解思考问题的脉络,使学生能够领会到方法的实质;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则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能够容易地掌握;在实践环节,每章节内容学习完毕,进行单元练习,并就学习的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在课程的最后,则安排一个基于环评项目的小组大作业,由小组内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对水和大气相关软件进行锻炼学习。对某一项目的环评水和大气进行软件预测,给出项目预测报告,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
五、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环境出版社,各年新版。
参考书:
1、《环境影响评价》马太玲,张江山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7-1;
2、《环境影响评价》朱世云,林春绵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3-1;
3、《环境影响评价》钱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4-1。
4、《环境规划与管理》曲向荣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六、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1. 课程评分类型:百分制。
2. 结课考核方式:闭卷考试,重点考察导则和技术方法知识、法律法规等应用能力。
3. 总成绩组成:平时成绩 (包括:参与研讨的积极性、通过随堂测试所反映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以及理解与应用能力、课后作业所反映的学习态度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入程度)占总成绩的:20%,软件实践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10%,环境影响报告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表2 环评项目学习评分标准
教学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依据 |
评价标准 |
||||
优(100-90) |
良(90-80) |
中(80-70) |
及格(70-60) |
不及格(<60) |
|||
具有初步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能力。 |
各环评要素的环评等级确定能力; 影响评价能力和解决措施提出能力
|
环评报告或报告PPT;
|
按环评项目全部内容并准确无误,环评评价等级确定正确;有较强的结构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各评价符合相关标准和政策;能通过团队合作正确合理的完成评价报告,有一定创新;能正确合理的阐述评价内容、目的等,非常准确、清晰,准确回答问题。 |
整体环评项目内容满足要求,评价等级确定正确,结构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好;能通过团队合作正确合理的完成评价报告;答辩阐述合理,语言表达基本正确,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回答问题较好。
|
整体环评项目内容无误,但有个别地方不太满足环评要求。报告结构尚可;能通过团队合作基本能正确合理的完成环评报告;答辩论述较正确,语言表达较准确,但有部分地方阐述模糊,回答部分问题。 |
整体环评项目内容基本合理。报告书中有论述错误的地方;基本能正确合理的完成环评报告;PPT论述较合理,回答问题不准确。 |
整体环评项目内容不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报告书不符合规范。 |
在进行项目环评时,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环保、技术经济等因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
安全环保责任意识; 初步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
环评报告或报告PPT;
|
|||||
具有获取与运用标准、规范等有关资料的能力; 能够规范、有条理、有逻辑进行表达,并能有进行有效陈述。 具有团队合作与技术交流能力 |
技术文献检索与应用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
环评报告或报告PPT; 答辩 |
七、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
评价依据 |
评价方法 |
6.2 |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研讨课)、实践课成绩和报告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占20%、实践课成绩占10%和环评报告成绩占20%,总分100分
|
7.2 |
期末考试成绩和报告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占50%和环评报告成绩占20%,总分7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