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课程编号: |
ENV02102 |
课程名称: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
学分/学时: |
2/32(讲课:28;实验:4) |
英文名称: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
大纲执笔人: |
桑义敏 |
大纲审核人: |
陈家庆 |
适用专业: |
环境工程专业 |
||
先修课程: |
大学物理A、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B、物理化学 |
||
大纲更新时间: |
2017年01月 |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微生物是污染物(主要是废水)生物处理工程中的主体;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是利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有关的环境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
通过讲授和课外作业,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菌落、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芽孢、荚膜、菌胶团、培养基、碳氮比、自养菌、异养菌、生长曲线、酶、酶的活力、新陈代谢、好氧呼吸、发酵、污泥驯化、河流自净、微生物生态、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
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业利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分析有关环境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和污染治理典型微生物观察,让学生体验、理解、认识微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在废水、有机固废生物处理、有机废气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时总结知识内容,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本课程是通过课程教学、实验环节,达到如下目标:1. 知识(传授与积累):通过讲授和课外作业,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2. 能力(训练与实践):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业利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分析有关环境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的能力。3. 认知(体验与总结):通过实验操作和污染治理典型微生物观察,让学生体验、理解、认识微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在废水、有机固废生物处理、有机废气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时总结知识内容,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课程教学目标2: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初步应用能力:通过实践专题“典型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初步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3: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能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途径或解决方案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4: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具备微生物镜检实验、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通过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以及废水中典型功能微生物的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微生物镜检方法,具备实施实验和对实验结果(微生物的形貌)进行分析(特征、种类、指示作用等)的基本能力。
指标点 |
课程教学目标 |
达成途径 |
2.1能够将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描述和分析。 |
课程教学目标3 |
课堂讲授: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研讨课、案例演示、工程实例引入、课堂练习、彩色图片等方式;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实验操作:完成4学时实验的预习、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课后作业:每次课后都留有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实践专题训练:每位同学查阅文献、准备ppt,选择同一类典型微生物的为一组,进行课下讨论交流文献、综述与演示文稿,互相学习与提高,改进ppt。然后进行课堂展示,分类分组随机选取发言人选。 |
4.3 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课程教学目标4 |
实验操作:完成4学时实验内容的预习、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含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
三、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学时 |
对应的教学目标 |
---|---|---|---|---|
1 |
1 引言 |
了解:课程的大概情况,包括教学目标、进度计划、教学方法和要求等;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和特点; 掌握:本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 |
2学时/课堂教学 |
1、2、3 |
2 |
2 微生物学基础 2.1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2.2 原核微生物——古菌和细菌 2.3真核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
掌握:病毒的特点、化学组成和结构、繁殖过程、噬菌体的概念;古菌和细菌的形态、细胞结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分类、结构、营养类型。 牢固掌握:影响病毒的物理、化学因素;病毒的繁殖过程、噬菌体;古菌和细菌的生理功能和生长繁殖;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生理功能和指示作用;胞囊的形成及作用。 综合应用:细菌的物理化学特性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猪吻轮虫、红斑螵体虫对污水处理运营管理的可能影响以及解决对策。 |
8学时/课堂教学 |
1、2、3 |
3 |
3 理微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
掌握:酶的催化特性、影响酶活力的因素;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呼吸类型;生长、繁殖、发育、世代时间的概念,掌握细菌生长各期的特点,连续培养的方式和特点,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消毒、灭菌的概念,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综合运用:细菌生长曲线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6学时/课堂教学 |
1、2、3 |
4 |
4 微生物生态 |
牢固掌握:水体自净过程和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了解:土壤微生物生态、空气微生物生态和水体微生物生态。 |
2学时/课堂教学 |
1、2 |
5 |
5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
牢固掌握:活性污泥的组成、性质,好氧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好氧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机理; 综合运用:菌胶团及其作用,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及其控制; 掌握: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好氧生物膜的净化机理;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
3学时/课堂教学 |
1、2、3 |
6 |
6 污(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
牢固掌握: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学原理; 掌握:人工湿地净化污(废)水的作用;饮用水的消毒与其微生物学效应。
|
2学时/课堂教学 |
1、2、3 |
7 |
7有机固体废物和有机废的生物处理原理 |
了解: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的相关知识。
|
(3学时/课堂教学 |
1、2 |
8 |
8 实践专题“典型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学生收集资料、同组讨论、制作ppt、课上展示与交流。 规则要求:每位同学查阅文献、准备ppt,选择同一类典型微生物的为一组,进行课下讨论交流文献、综述与演示文稿,互相学习与提高,改进ppt。然后进行课堂展示,分类分组随机选取发言人选。 评价方式:ppt制作水平+课堂展示水平。 展示ppt制作要求: (1)内容可以是任意一种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大气、固废等环境要素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微生物可以自选,例如产甲烷菌、水解酸化菌、细菌、硫细菌、光合细菌、蓝细菌、硝化菌、反硝化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及其特殊种类、后生动物及其特殊种类、降解石油类污染物的超级菌,等等,属于开放性题目; (2)论文形式以文献综述为主,要求同学们大量阅读环境工程微生物方面的论文,以某一类微生物的环境应用为主题,阐述此类微生物的特点、生理功能、解决的污染问题、环境应用原理、污染治理应用中的案例和知识要点、此类微生物的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 |
(8学时课下自学讨论+2学时/课堂展示讨论 |
2、3 |
9 |
9 微生物镜检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污水处理典型功能微生物的镜检 |
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 牢固掌握:微生物镜检实验方法、并获得有效结论; 具体实验要求:(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准确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2)观察和识别几种典型功能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及其个体形态特征;(3)用压滴法(活性污泥)制作标本片,注意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组成,尤其是对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观察和识别,并能与“指示作用”联系起来。 |
4学时/实验教学 |
4 |
注:了解要求包括识别和回忆指能从记忆库中找到相关的知识、概念、术语或材料与当前的信息进行比较、确认,能记住并能不加理解的列出、描述这些知识、概念、术语或材料;掌握指能对所学的内容作归纳、分类、解释,总结、推断和一定程度的发挥;牢固掌握指能选择正确的程序应用、实施所学到的内容,并能进行必要的计算或决断; 综合应用指能将所学的内容分解并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构成;或能计划、创造、建造或有改变的重构;或能作评论、总结、估计、预测、评估、论证和答辩。
四、建议教学进度
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序号 |
名称 |
学时分配 |
1 |
引言 |
2 |
2 |
微生物学基础 |
8 |
3 |
理微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
6 |
4 |
微生物生态 |
2 |
5 |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
3 |
6 |
污(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
2 |
7 |
有机固体废物和有机废的生物处理原理 |
3 |
8 |
实践专题“典型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2 |
合计 |
28 |
实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
实验名称 |
学时分配 |
1 |
显微镜的使用与污水处理典型功能微生物的镜检 |
4 |
合 计 |
4 |
五、教学方式
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避免重演绎推理、轻归纳综合,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教学分课内与课外二部分,课内教学:课堂讲授、研讨课、实验、习题讲解;课外学习:课程作业、大作业、项目学习。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1.理论教学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研讨课、案例演示、工程实例引入、课堂练习、彩色图片等方式;课堂讲授为主,注重于学生互动、项目学习和实验教学,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内容讲授环节,对于简单内容,采用自学与授课相结合的方法,先布置学生课外自学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则提纲挈领地讲解思考问题的脉络,使学生能够领会到方法的实质;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则进行深入讲解,列举专业实践工程案例,使学生能够容易地掌握;在实践环节,将课堂讨论与课后“基于项目”的大作业相结合,每章节内容学习完毕,进行单元作业练习。学完一个阶段,出一些综合运行的题目进行课堂测试并讲解讨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汇贯通、牢固掌握。
2.实验内容组织学生在环境工程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微生物实验室分组完成,采用动手实验方式;要求提前预习,课上观察镜检,课后分析、判定微生物的特征、种类以及对水体自净和污水净化程度的指示作用。
3.实践专题采用学生收集资料、同组讨论、制作ppt、课上展示与交流等方式,由小组内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建议教材:(1)周群英,王士芬.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参考书:(1)王家玲. 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七、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以考核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为重要内容。能力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含平时作业、实验、项目学习)考查占40%。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评分类型:百分制。
2.结课考核方式:闭卷考试,重点考察知识应用能力和对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
3.总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包括:参与课堂研讨的积极性、通过随堂测试所反映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以及理解与应用能力、课后作业所反映的学习态度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入程度,课后作业等)占15%;
实践专题ppt制作与展示占10%;
微生物镜检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5%;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
考核/评价环节 |
分值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的教学目标 |
平时成绩 40% |
平时作业(包括大作业) |
15 |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全部作业的平均成绩再按15%计入总成绩。 |
1、2、3 |
实验 |
15 |
根据每个实验的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质量分别打三个分数,分别占比为10%、20%和70%,最后合计总分再按15%计入课程总成绩,具体见评分标准。 |
1、4 |
|
实践专题 |
10 |
根据小组ppt撰写质量、课堂展示水平、对专题的理解程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按10%计入总成绩,具体见评分标准。 |
1、2、3 |
|
期末考试 60% |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
60 |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时安排,主要考核需要牢固掌握和综合应用的知识和能力,以卷面成绩的60%计入课程总成绩。考试的题型为:基本概念题、综合应用题、复杂问题分析题。 |
1、2、3 |
实验评分标准
教学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依据 |
评价标准 |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
|||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特定研究对象,选用合理实验方法,能够与团队合作实施实验方案,获取有效结论,并能对结论进行分析。 |
显微镜操作能力; 微生物镜检能力; 微生物特征观察与种类判别能力; 微生物指示作用分析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
预习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
预习内容完整,实验报告书写规范、字迹工整、清晰,图表整洁规范、正确;封面信息填写正确完整;显微镜操作规范正确、符合标准和安全要求;实验操作步骤规范正确、安全意识强;调试过程完整,实验结果正确、全面,思考题正确、完善。 |
预习内容比较完整、报告书写较为规范、字迹工整、清晰,图表较为整洁规范、正确;封面信息填写正确完整;显微镜操作规范正确、符合标准和安全要求;实验操作步骤规范正确、安全意识强;实验结果正确、较全面,思考题正确。 |
基本完成预习内容、报告书写较为规范、字迹工整、较为清晰,图表基本整洁规范;封面信息填写正确完整;显微镜操作基本规范正确、符合标准和安全要求;实验操作步骤基本规范正确,安全意识强;实验结果基本正确,实验内容不丰富,思考题基本正确或不全。 |
基本完成预习内容、报告书写较为规范、较为清晰,图表基本规范;封面信息填写较为完整;显微镜操作基本规范正确、基本符合标准;实验操作步骤基本规范正确,安全意识较强;实验结果基本正确,镜检内容明显不足,思考题部分正确或者只完成了部分。 |
没有完成预习报告,实验操作不规范、不积极主动;报告书书写较乱,绘图不规范,镜检结果很少,分析与判断明显不合理,结果有较多错误。 |
具有环保、安全、责任意识,具有实验室安全知识,能够规范完成实验操作 |
了解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 实验操作规范性; |
实验操作; |
|||||
采用图、表等形式规范表达实验方案和结论,能熟练使用显微镜;能够规范、有条理、有逻辑进行表达自己的 实验结论; |
绘图等工程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
实验报告; |
实践专题 评分标准:
教学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依据 |
评价标准 |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
|||||
使学生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
所制作的ppt展示材料所包含的知识量、信息量; |
ppt展示材料; |
按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内容,包含丰富的信息量和相关知识;典型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全面、深入;图文并茂,条理清楚,有很强的文稿组织能力和文字、图形表达能力;能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交流;课堂展示思路清晰、内容明确,有深入思考基础上的个人观点。 |
按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内容,包含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和相关知识;典型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较为全面、深入;图文并茂,条理较为清楚,有较强的文稿组织能力和文字、图形表达能力;能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交流;课堂展示思路较为清晰、内容较为明确,有思考基础上的个人观点。 |
按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 大部内容,包含一定的信息量和相关知识;典型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较为全面、有一定深度;图文表达有欠缺,条理较为清楚,有一定的文稿组织能力和文字、图形表达能力;能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交流;课堂展示质量一般,有有部分个人的观点。 |
按任务书要求完成 大部内容,包含基本的信息量和相关知识;典型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基本符合要求,不够深入;图文表达有欠缺,条理不甚清晰,有基本的文稿组织能力和文字、图形表达能力;基本能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交流;课堂展示质量基本符合要求,个人思考总结的观点较少。 |
没有完成基本内容,包含的信息量和相关知识很少;典型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很单薄,不深入;图文表达有明显欠缺,条理很不清晰,文稿组织能力和文字、图形表达能力较差;课堂展示质量较差,没有个人思考总结的观点。 |
||
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初步应用能力。 |
典型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基础知识与环境工程的结合程度; |
ppt展示材料;课堂口头展示; |
|||||||
具有书籍、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等有关技术资料的查阅、综合分析的能力; 能够规范、有条理、有逻辑进行表达,并能有进行有效陈述。 |
技术文献检索与应用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
ppt展示材料;课堂口头展示; |
|
||||||
具有团队合作与技术交流能力 |
团队合作能力; |
ppt展示材料;课堂口头展示; |
|||||||
八、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
评价依据 |
评价方法 |
2.1 |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研讨课等)、实验成绩和实践专题学习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研讨课)占15%、实验成绩占15%和实践专题成绩占10%,总分100分。
目标值:0.2 |
4.3 |
微生物镜检实验成绩。 |
实验成绩占15%,总分15分。
目标值: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