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设计基础》

《机械工程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MEE02120

课程名称:

机械工程设计基础

学分/学时:

4/64

英文名称:

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

大纲执笔人:

姬宜朋

大纲审核人:

蔡晓君

适用专业:

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物理、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制图、工程力学

大纲更新时间:

20171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机械工程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任务是介绍环保设备机械中常用机构的基本知识和通用零件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方法,为学生学习专业设备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从培养高级环保设备设计与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全局出发,通过本课程将使学生学习到解决环保设备机械系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机械专业工程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设备类课程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培训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环保设备机械系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环保设备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和提高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课程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讲授、研讨课和布置课外作业,使学生了解环保设备机械系统及其最新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机构方案设计和机械结构设计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环保设备设计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详细知识点如下:

1)了解环保设备常用材料的分类、特点,掌握环保设备常用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的性能、特点和选择准则;了解常用钢热处理原理、方法,掌握常用零件热处理选择准则;了解互换性和标准的概念,了解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来历;学习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了解有关孔轴配合的配合种类;掌握滚动轴承、键、花键的公差与配合的设计方法及其相应的图样标注;

2)对一般由广义平面四杆机构所组成的机械系统,能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计算其自由度,并判定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了解广义平面四杆机构的组成原理,具有对一般广义平面四杆机构进行结构和运动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具有按已知的几何条件对常用的广义平面四杆机构进行运动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5)了解环保设备机械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和一般设计步骤;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一般步骤;掌握零件的标准化;理解名义载荷、计算载荷、安全系数和许用应力等名词概念;

6)掌握螺纹联接及其主要参数,掌握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理解螺栓组设计,掌握螺栓联接强度计算,理解提高联接强度的措施,了解螺旋传动及设计方法;

7)了解键联接的类型、结构、原理及选用;掌握连接平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方法;了解花键的联接设计方法;

8)理解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和V带标准;了解带的受力和应力分布;掌握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形成机理;掌握带传动的设计计算;了解带轮设计和张紧装置;

9)了解链传动的特点;掌握套筒滚子链的结构和标准;掌握链传动的运动和动力特点;掌握滚子链传动的设计;了解链轮的结构、材料、链传动的张紧和润滑;

10)理解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掌握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掌握标准圆锥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掌握齿轮的尺寸计算方法;

11)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掌握普通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了解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了解蜗杆传动强度计算;了解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

12)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类型;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轴瓦的材料;掌握滑动轴承的选择方法;

13)掌握滚动轴承的特点、结构、类型及其代号;了解滚动轴承选择和寿命计算,掌握滚动轴承的选择和组合;

14)理解轴的分类、用途和材料;掌握轴的结构(阶梯轴)设计、轴上零件的定位方法;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15)了轮系传动比计算,掌握减速机的选择准则。

课程教学目标21)通过项目学习、课堂研讨,掌握环保设备机械系统中常用机构的结构学和运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常用机构的能力;(2)通过查阅文献、工程软件学习,完成一般广义平面四杆机构虚拟样机的设计及运动学分析报告,培养学生掌握主要文献检索工具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互联网和文献检索工具收集机构设计相关问题的技术信息,以及自学工程软件的相关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准备;(3)通过学生自行组建2-4人的项目小组,完成一般广义平面四杆机构结构设计、运动分析报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4)通过项目学习、课堂研讨,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常用环保设备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计算能力、绘图能力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团队合作和一定的创新能力;(5)通过学生选举1-2个实例说明我国环保设备工业水平的发展现状。培养学生掌握主要文献检索工具和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互联网和文献检索工具收集环保设备相关问题的技术信息并形成文献综述报告,使学生对环保设备设计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环保设备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在此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准备;(6)通过学生自行组建2-4人的项目小组,完成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系结构等设计过程,绘图部分零件图或三维造型图,撰写说明书,制作PPT并进行答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3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体验运用图形法或解析法设计广义平面四杆机构、运用工程设计软件进行运动分析,体验完成环保设备中常用传动机构和轴系结构的设计过程,完成装配和零件图的绘制,并查阅手册完成标准件的选择、公差配合的确定等;通过完成典型设备和零件的设计,获得结构设计的技能和环保设备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1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现矩阵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达成途径

1.2具有解决环境工程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保设备的最新发展状况,培训学生树立正确的机械设计观念,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掌握环保设备机械系统中有常用机构的结构学和运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确定运动方案、分析和综合常用机构的能力。培训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及强化处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零件工作能力计算方法和设计准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掌握标准件和标准等相关知识,环保设备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并利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完成机械系统的设计。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案例分析、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研讨课:将典型平面机构和标准零部件的设计和选择方法作为研讨课内容,通过学生制作PPT演讲、完成方案和结构设计、编写报告、小组研讨交流等手段深入掌握教学内容;

课后作业:每一节课后都留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每周有固定时间答疑质疑。

课题测试:对重点概念进行随堂测试,或采用蓝墨云、雨课堂等网络资源进行随堂测试,并统计网络上的学习经验值。

2.1能够将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描述和分析。

培养学生掌握和熟练应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设计环保设备中常用广义平面四杆机构的能力,熟练运动工程软件对广义平面四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典型环保设备机械系统设计准则,掌握标准件失效形式的判断、计算和选择方法;掌握常用传动机构的特点、选用准则和设计方法;利用所学知识对环保设备机械系统进行分析或设计新的环保设备;并自学相关的工程软件,利用工程软件完成三维和二维装配图的绘制,并利用软件进行装配结构的干涉检查。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案例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研讨课:将一般典型环保设备执行机构方案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或轴系结构设计作为研讨课内容,制作ppt演讲,小组研讨交流,深入掌握教学内容;

课后作业:每一节课后都留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每周有固定时间答疑质疑。

项目教学:组建2-4人项目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绘图等完成一个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撰写项目报告,制作PPT,并抽查答辩。

3.1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识别制约与影响因素,提出满足多种制约条件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分析论证确定适当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机械中有关机构的结构学和运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综合常用机构的能力。掌握环保设备机械系统中特定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标准零部件选择准则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进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强度计算、失效形式分析、结构设计和综合设计的能力。能够自学相关的工程软件,利用工程软件完成三维和二维装配图的绘制,并利用软件进行装配结构的干涉检查。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案例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研讨课:将一般典型环保设备执行机构方案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或轴系结构设计作为研讨课内容,制作ppt演讲,小组研讨交流,深入掌握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组建2-4人项目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绘图等完成一个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撰写项目报告,制作PPT,并抽查答辩。

 

三、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64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机器与机构、环保设备的选用与设计原则。

本章的重点: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机构的概念。

第二章  常用平面机构(2.5学时)

掌握构件、运动副等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中常见符号含义、运动简图的识别和绘制,了解常用平面机构的名称、特定及应用。

本章的重点:构件、运动副的概念;运动简图的识别和绘制。

本章的难点:根运动简图的识别和绘制。

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运动分析(4学时)

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掌握平面机构的速度瞬心分析,了解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解析法。

本章的重点: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及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平面机构的速度瞬心分析。

本章的难点:机构自由度计算中有关虚约束、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的识别及处理问题。平面机构的速度瞬心分析,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解析法。

第四章  平面连杆机构(2.5学时)

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演化和应用;曲柄存在的条件、传动角、死点、极位夹角和行程速比系数等概念。

掌握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用图解法实现按给定连杆位置和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四杆机构;按给定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用解析法设计四杆机构的基本方程的建立和给定条件与解的关系及方程解法的概述。

本章的重点:平面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运动连续性、平面四杆机构综合的一些基本知识;

本章的难点:曲柄存在条件的杆长关系式的全面分析、平面多杆机构的传动角和平面四杆机构最小传动角的确定、平面铰链四杆机构运动连续性的判断。

第五章  常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4.5学时)

掌握环保设备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其牌号,掌握不同牌号的用途、性能,掌握常规强化和防腐措施;根据具体使用条件正确选择适当的材料,掌握特殊材料使用的注意事项。

本章的重点:金属材料的牌号及用途,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本章的难点:根据具体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

第六章  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概论(2学时)

学习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学习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理解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一般步骤;理解机械零件的标准化。学习名义载荷、计算载荷、安全系数和许用应力。

本章重点:设计机械零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计算准则、设计方法和步骤。

本章难点:因学习本章时尚未涉及各具体零件,学习本章时要从总体上予以理解。

第六章  公差与互换性2学时)

学习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理解有关孔轴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能够依据国家标准选择满足使用条件的配合种类,会查表确定基本偏差及公差等级,并绘制公差带图;掌握公差项目以及正确的标注方法,了解处理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关系的公差原则,理解其深刻含义。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方法及评定常数,掌握表面粗糙度常数的选用原则,学会表面粗糙度的图样标注方法。掌握滚动轴承、键、花键的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方法,学会相应的图样标注。

本章的重点:滚动轴承、键、花键的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方法。

本章难点:能够依据国家标准选择满足使用条件的配合种类,会查表确定基本偏差及公差等级。

第七章  带传动(6学时)

学习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V带标准;理解带传动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计算,许用功率、带轮设计和张紧装置。

本章重点:带传动工作情况的分析和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本章难点: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形成机理。

第七章  链传动(2学时)

学习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套筒滚子链的结构和标准;理解链传动的运动和动力特点;了解链传动的失效形式和极限功率曲线;了解套筒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及主要参数的选择;学习链轮的结构、材料、链传动的张紧和润滑。

本章重点: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及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本章难点:链传动的运动不均匀性。

第八章  齿轮传动(8学时)

学习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渐开线齿廓的特点,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尺寸计算;了解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理解齿轮的材料及其选择;理解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理解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了解标准圆锥齿轮传动强度计算;学习齿轮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直齿圆柱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尺寸计算,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本章难点:渐开线特性,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斜齿轮和圆锥齿轮啮合点受力分析。

第九章  蜗轮蜗杆传动(4学时)

学习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理解普通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几何尺寸;了解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学习蜗杆传动的效率;了解蜗杆传动的选择。

本章重点:普通圆柱蜗杆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承载能力计算,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

本章难点:蜗杆传动啮合点的受力分析。

第十章  轴与联轴器(6学时)

学习轴的分类、用途和材料;轴的结构(阶梯轴);掌握轴的计算;了解强度、刚度、及其振动稳定性概念;掌握联轴器的用途、类型和选择。

本章重点:轴的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常用联轴器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

本章难点:轴的结构设计。

第十一章  滑动轴承(2学时)

学习滑动轴承的特点、类型及其用途;学习滑动轴承的结构;学习轴瓦的材料、选择及结构;了解液体动力润滑的工作原理。

本章重点:滑动轴承的特点与选用。

本章难点:液体动力润滑的工作原理。

第十一章  滚动轴承(4学时)

学习滚动轴承的特点、结构、类型及其代号;理解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载荷分布及其变化,轴向载荷的变化;掌握滚动轴承选择和寿命计算;了解轴承组合设计;了解轴承润滑和密封。

本章重点: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尺寸选择及结构设计。

本章难点:向心推力轴承的受力分析,深沟球轴承与向心推力轴承的当量动载荷及寿命计算。

第十二章  连接与螺旋传动(4学时)

学习螺纹联接及其主要参数和螺纹精度等级;学习螺纹联接和螺纹联接件;掌握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理解拧紧力矩和防松原理;学习螺栓组设计;学习螺栓联接强度计算;理解提高联接强度的措施;了解螺旋传动。

本章重点: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和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

本章难点:法兰连接螺栓组联接的强度计算。

第十二章  键连接(2学时)

学习键连接的类型、结构、原理及选用;掌握平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方法;了解花键的连接。

本章重点:平键、半圆键和楔键的特点、选用以及平键联接的校核计算。

本章难点:平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方法。

第十三章  轮系及减速器6.5学时)

学习轮系的应用和分类;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了解周转轮系及其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了解常用减速器选型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本章的重点:定轴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减速器的选型。

本章的难点:如何将复合轮系正确划分为各基本轮系,周转轮系及其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四、建议教学进度

内容

讲课

课堂讨论与习题

工程范例演示

实验

上机

学生小组展示

小计

理论教学

 

 

 

 

 

 

 

1、绪论

1.5

 

0.5

 

 

 

2

2、常用平面机构

2

0.5

 

 

 

 

2.5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运动分析

3

0.5

0.5

 

 

 

4

4平面连杆机构

1

0.5

0.5

 

 

0.5

2.5

5、常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3

0.5

0.5

 

 

0.5

4.5

6、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概论

3

0.5

0.5

 

 

 

4

7带传动和链传动

5

1

1.5

 

 

0.5

8

8齿轮传动

5

1.5

1

 

 

0.5

8

9、蜗轮蜗杆传动

3

0.5

0.5

 

 

 

4

10轴与联轴器

4

1

0.5

 

 

0.5

6

11轴承

4

1.5

0.5

 

 

 

6

12连接与螺旋传动

4

1

0.5

 

 

0.5

6

13、轮系及减速器

4

1

1

 

 

0.5

6.5

共计

40.5

11.5

10

 

 

2

64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注重工程案例的引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辅以在任务驱动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设置专门的时间,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作业的数量按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与听课时间之比为11安排,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设计计算及实践制作方面的内容,通过实际制作使学生将所学更好的应用,提高学生们的工程意识与工程技能。对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要求学生上交作业前必须开展组内讨论,辅以学生相互学习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

对重点、难点章节(如: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和运动分析、轴系结构的设计、齿轮传动、螺栓连接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条件具备情况下,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工程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学生互学等创新手段教学。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建议教材:

《机械工程基础》自编教材。

参考书:

1)《机械原理》孙桓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机械设计基础》杨可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机械设计》 濮良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汤善甫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流体密封技术》蔡仁良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6)《环保设备设计基础》金兆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七、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以考核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为重要内容。能力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含课后作业、随堂关键点知识测试、基于互联网的自学经验、项目学习)考查占40%。具体要求如下:

本课程评分类型:百分制。

考试方式闭卷、设计制作、实践项目全程考核,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并鼓励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总成绩组成:基于互联网的自学经验10%、课后作业10%、随堂测试10%、项目学习10%,期末考试60%

2 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教学目标

平时成绩

40%

基于互联网的自学经验

10

主要考核学生到课、课前预习情况、课后复习等,计算全部平时表现平均成绩再按10%计入总成绩。

12

课后作业

10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全部作业的平均成绩再按10%计入总成绩。

12

随堂测试

10

对重点知识进行随堂测试,再将全部测试成绩求平均值,最后按10%计入课程总成绩,具体见评分标准。

12

项目学习

10

根据小组项目设计报告、小组成员互评,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按10%计入总成绩,具体见评分标准。

23

期末考试

6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60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时安排,主要考核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特定和选择准则、机构运动简图、计算其自由度、对一般广义平面四杆机构进行结构和运动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和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一般步骤、螺栓联接强度计算、带传动的设计计算、齿轮的尺寸计算方法、轮系传动比计算,掌握减速机的选择,以卷面成绩的60%计入课程总成绩。考试的题型为:基本概念题和综合应用题。

123

项目学习评分标准:

教学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

10.0-9.0

8.9-8.0

7.9-7.0

6.9-6.0

5.9-0.0

具有初步的文献检索能力,掌握运用基本概念,会用标准、规范、手册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能根据结构要求绘图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

文献检索;

环保设备机械系统内构件分析;

零件图绘制;

三维造型;

利用商业软件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设计报告;

答辩与PPT

按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全部内容并准确无误,方案设计正确、合理;有较强的说明书边际、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零件图准确无误,布局合理,符合制图标准;协调团队队员合作,正确合理的方案设计和关键机械系统设计,答辩和讨论过程表达清晰、准确,有一定创新;能正确合理的进行应力分析和计算。

按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全部内容并准确无误,方案设计正确;说明书文字表达能力较好;零件图表达错误数量较少,布局合理,符合制图标准;在团队合作情况下,可以进行方案设计、关键机械系统设计能力,答辩和讨论过程表达清晰、准确;能正确合理的进行应力分析和计算。

按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全部内容,无原则性错误,方案设计正确;说明书编写顺序合理,无明显语病;零件图无关键性错误,符合制图标准;在团队合作情况下能正确的完成方案设计和关键机械系统设计,答辩和讨论过程表述正确,能正确回答部分问题;能正确的进行应力分析和计算。

按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关键内容,无原则性错误,方案设计正确;说明书编写顺序合理,无明显语病;零件图无关键性错误,符合制图标准;在团队合作情况下能完成方案设计和关键机械系统设计,且无关键性错误,答辩和讨论过程表述基本正确,能正确回答部分问题;能正确进行应力分析和计算。

无法按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其中关键内容,或方案设计有原则性错误;说明书编写的乱,零件图错误较多且不符合制图标准要求;不能融入团队;答辩和讨论过程不能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没有观点、不能正确回答问题,不能正确合理的进行应力分析和计算。

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环境设备机械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和表达,寻找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途径并试图改进。

执行机构的方案设计和讨论;

执行机构运动分析;

带传动、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螺栓强度校核等。

设计报告;

运动分析草稿;

运动分析软件原程序;

答辩;

具备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机械系统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制约与影响因素,提出满足多种制约条件解决方案,并通过分析论证确定适当的解决方案。

绘图、制表等工程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报告;

答辩;

八、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1.2

基于互联网的自学经验、课后作业、随堂测试、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占60%、基于互联网的自学经验10%、课后作业10%、随堂测试10%,总分90分。

 

2.1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大作业、研讨课)、项目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占60%、基于互联网的自学经验10%、课后作业10%、随堂测试10%,总分90分。

 

3.1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上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大作业、研讨课)、实验成绩和项目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占60%、项目学习10%,总分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