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B》
《有机化学B》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
01C0862 |
课程名称: |
有机化学B |
学分/学时: |
2/32 |
英文名称: |
Organic Chemistry B |
大纲执笔人: |
陈赤阳 |
大纲审核人: |
佟拉嘎 |
适用专业: |
环境工程专业 |
||
先修课程: |
无机及分析化学 |
||
大纲更新时间: |
2017年1月 |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换规律的基础课。基本内容包括饱和烃、不饱和烃、二烯烃和共轭体系、脂环烃、卤代烃、醇酚醚、芳烃、芳卤化合物和芳磺酸,是化学、化工、医药、环境及生命科学各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学生通过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掌握近代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为学好相关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掌握各自专业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类基础知识识别和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解决实际过程中化学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程教学目标1:能够将化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描述和分析: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与命名。牢固掌握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熟练应用基本有机化合物间的转化规律,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基本合成方法。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基本反应类型和重要反应历程。了解各种官能团的特性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变的规律。
表1 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表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
课程教学目标 |
达成途径 |
2.1 能够将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描述和分析。 |
课程教学目标1 |
达成途径:①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②课后作业:每一节课后都留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
三、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序号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学时 |
对应的教学目标 |
---|---|---|---|---|
1 |
1.绪论 |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产生、发展;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 |
2 |
1 |
2 |
2.饱和烃 |
牢固掌握烷烃的命名、结构,构造异构和构象;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深入理解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和卤化反应取代的位置与自由基的稳定性;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来源和制法。 |
4 |
1 |
了解脂环烃的分类;牢固掌握脂环烃的命名和性质包括(1)取代反应 (2) 氧化反应 (3) 加成反应;了解环烷烃结构与环的稳定性的关系;熟练掌握环己烷构象及环己烷衍生物的构象;掌握环戊二烯的性质和用途,简单了解脂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脂环烃的来源和制法。 |
||||
3 |
3.不饱和烃 |
熟练掌握烯烃的命名、结构、构造异构和顺反异构、Z/E命名法和原子(基团)次序规则;了解烯烃的制法;牢固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氢、亲电加成、氧化反应,聚合反应、活泼氢性质等及亲电加成反应机理、不对称加成规则;了解重要的烯烃。 |
4 |
1 |
熟练掌握炔烃的命名、结构、构造异构;了解炔烃的制法;牢固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氢、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氧化反应,聚合反应、炔氢性质等;了解乙炔的用途和制法。 |
||||
4 |
4.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
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制法;牢固掌握二烯烃的命名和化学性质包括1,4加成和双烯合成以及电环化反应。 |
2 |
1 |
了解二烯烃的结构;深入理解共轭效应。 |
||||
5 |
5. 芳烃 |
了解芳烃的定义、分类、结构和来源;牢固掌握芳烃的命名和芳烃的化学性质;理解亲电取代机理和两类定位基及其定位的理论解释;了解重要芳烃;有机合成中,能准确而熟练应用取代基定位规则。 了解萘的结构和命名;掌握萘的化学性质和萘环上的定位规则。 掌握休克尔规则;会运用休克尔规则对芳烃和非苯芳烃的芳香性进行判断。 掌握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
6 |
1 |
6 |
6.立体化学 |
了解有机化学中的异构现象;掌握手性和对称性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具有一个手性碳的化合物构型和命名法;掌握1个手性碳化合物的构型和命名法。 |
2 |
1 |
7 |
7.卤代烃 |
了解卤代烯烃的分类及命名;牢固掌握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了解重要的卤代烯烃性质。熟悉相转移催化反应的概念、应用实例。 |
4 |
1 |
8 |
8.醇酚醚 |
了解醇的分类和结构;牢固掌握醇的制法、命名和化学性质;掌握多元醇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
6 |
1 |
了解醚的结构;牢固掌握醚的命名、制法和化学性质;一般了解环醚和冠醚的性质和用途。 |
||||
牢固掌握酚的结构和命名、酚的制备方法;掌握酚的化学性质:(1) 酚羟基的反应(2) 芳环上的反应。 |
||||
9 |
9.醛和酮 |
掌握醛和酮的命名、制法;了解醛和酮的结构以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练掌握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深入理解亲核加成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了解不饱和醛和酮的特性。 |
2 |
1 |
五、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参考书:
1.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高教出版社,1990。
2.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 ,高教出版社,1993。
3. 杨丰科,李明等编《系统有机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Introduction To Organic Chemistry 》(3rd ed.),Andrew Streitwieser Jr., Clayton H. Hesthcoc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85.
5.《 Organic Chemistry 》(3rd ed.),T. W. Graham Solomons, 1984.
六、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以考核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为重要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评分类型:百分制。
2、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包括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课堂发言、课堂提问)占30%。
表2 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
考核/评价环节 |
分值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的教学目标 |
平时成绩 30% |
平时作业 |
30 |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全部作业的平均成绩再按30%计入总成绩。 |
1 |
期末考试 70% |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
70 |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时安排期末考试内容,以卷面成绩的70%计入课程总成绩。 考试的题型为:基本概念题和综合计算题。 |
1 |
七、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
评价依据 |
评价方法 |
2.1 |
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
平时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总分10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