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P3241

课程名称: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学分/学时:

1/16

英文名称:

Inorganic and Analytic Chemistry

大纲执笔人:

李艳云

大纲审核人:

胡应喜

适用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

大纲更新时间:

20171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21世纪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科的综合、知识与能力的综合,须在整体上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化学实验知识与多方位能力的综合培养,因此应对工科院校的几门化学实验课程通盘考虑,并进行整体优化组合,以提高基础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层次,满足新世纪对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需求。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探索性的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不断地培养学生正确地规范操作,锻炼其独立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为后续的实验课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设计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掌握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拟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本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化学中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学会正确使用某些玻璃仪器和测量仪器,初步掌握仪器安装及合成工艺。通过本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应熟练掌握常用玻璃仪器、容量器皿、天平等的使用,学会几种加热及分离方法,熟悉试剂知识。初步学会简单的无机合成法、物理量测量、化学滴定分析,并能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1 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表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达成途径

4.1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掌握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拟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课程教学目标1

达成途径:课堂重点讲授实验原理,学生实验前进行预习,清楚理解实验过程的理论依据,实验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实验结束后,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三、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对应的教学目标

1

1.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了解复盐的制备方法;练习简单过滤、减压过滤操作方法;练习蒸发、浓缩、结晶等基本操作。

4

1

2

2.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

通过实验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加深对活化能的理解,并练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图的方法;练习在水浴中保持恒温的操作及秒表的使用;测定过二硫酸铵氧化碘化钾的反应速率,并求算一定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

4

1

3

3.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和未知混合碱组成及含量测定

学习滴定管的正确使用与滴定操作;掌握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了解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学习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中不同组分的含量。

4

1

4

4.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和水的总硬度的测定 

学习用碳酸钙标定EDTA的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铬黑T指示剂的使用和确定终点的方法;掌握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的正确使用;练习配位滴定法测定自来水中钙、镁含量原理和方法。

4

1

 

四、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预习,教师实验前适当讲解,学生认真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记录,规范地书写实验报告。

本实验设一个综合实验,学生抽签得到相应的未知样品,通过自己配制和标定的溶液去测量未知组成和含量的样品,该实验占实验总成绩的10%

五、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建议教材: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自编。

参考书:

1. 胡应喜  《基础化学实验》,北京:石油出版社,2009

2. 张济新等编《实验化学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3. 李梅君等编《实验化学》(I),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4. 华东化工学院编《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成都科技大学等编《无机化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六、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评分类型为:五级分制。

1. 平时成绩占80%,综合实验占10%,期终考核或笔试或口试占10%

2. 平时成绩以每次实验成绩为主,每次实验按5分计:预习1分,操作2分,报告2分。

3. 学期成绩汇总。

2 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教学目标

平时成绩

80%

平时作业

80

主要对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考核,计算全部作业的平均成绩再按80%计入总成绩。

1

综合实验

10%

指定实验

10

考察学生对已完成实验的掌握度

1

期末考试

1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10

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1

七、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4.1

平时成绩、综合实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80分,综合实验10分,期末考试10分,总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