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环境流体力学》

《环境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C0603

课程名称:

环境流体力学

学分/学时:

3/ 48 (习题:4 实验:6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Hydromechanics

大纲执笔人:

刘美丽

大纲审核人:

陈家庆、车俊铁

适用专业:

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

大纲更新时间:

20171月 

 

一、            课程性质与定位

环境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侧重介绍有关基本原理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必要的流体力学分析、计算方法,在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对传统工程流体力学的理论内容进行取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设计实践中面临的流体流动问题,从而为学习专业课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课程教学、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流体力学基础知识识别和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实验模型设计、实验数据采集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针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数学分析并构建流体力学模型的能力,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解决实际过程中流体力学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程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流体力学系统知识识别和表达实际问题并进行求解: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和课后作业,让学生理解并使用流体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静止以及流动流体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程;辨别并选择使用流体平衡和运动的一般规律和控制方程;理解并使用实验分析方法和相关测试原理。

课程教学目标2:理解流体流动过程的测试方法,具备实验研究能力,并能获得有效结论:通过实验操作和大作业,培养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理解实验研究方法,让学生体验工程问题模型实验的设计过程,结合理论分析,确定合理实验方案,获得有效结论。具备典型流动参数的实验测试能力和流体力学实验技能。

课程教学目标3:具备构建流体力学数学模型和初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讲授、课后作业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识别问题类型、合理选择流体力学方法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大作业完成实际工程问题到有效流体力学模型的相互转换,体验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理论模型选用方法、合理简化、方案设计以及结果获得等过程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达成途径

1.2: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1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章节自测:按照教学内容,每两章组织一次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原理应用和实际工程扩展,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实验操作:完成6学时,3个实验的预习、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课后作业:每一节课后都留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2.2:能够针对环境工程问题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正确性进行严谨的推理,给出解答。

课程教学目标3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案例研讨:以大坝强度设计问题、飞机的风洞实验、船闸开启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质,总结解决方案,使学生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章节自测:按照教学内容,每两章组织一次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原理应用和实际工程扩展,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每一节课后都留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大作业:组建5-6人小组,针对工程实际问题,设计模型试验,制定实验方案,并明确如何使用实验数据分析工程问题,分小组制作PPT进行汇报,分工协作。

4.2: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误差分析理论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具备实施实验和实验结果分析的基本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2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实验操作:完成6学时,3个实验的预习、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大作业:组建5-6人小组,针对工程实际问题,设计模型试验,制定实验方案,并明确如何使用实验数据分析工程问题,分小组制作PPT进行汇报,分工协作。

 

 

三、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对应的教学目标

1

1 绪论

1.1 流体力学及其任务

1.2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1.3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1.4 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1.5课程学习要求及学习方法,成绩评价方法及要求。

了解:力学的范畴和分类、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特性。

掌握:流体质点、连续介质假设、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流体的分类。

牢固掌握:什么是牛顿流体、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3

1

2

2 流体静力学

2.1静止流体中应力的特性

2.2流体平衡微分方程

2.3 重力场中流体静压强分布规律

2.4  流体的相对平衡

2.5液体作用在平面上的总压力

2.6液体作用在曲面上的总压力

了解压强常用的测量方法、液体的相对平衡、平衡微分方程的推导

掌握:静压强的基本特性、静力学基本方程、压力单位和测量基准、曲面上静压力及其作用点

牢固掌握:等压面、静压强分布规律、平面上的静压力及其作用点。

7

13

3

3 流体运动学

3.1流体运动的描述

3.2欧拉法的基本概念

3.3 连续性方程

3.4  流体微团运动分析。

了解拉格朗日方法、质量微分方程的推导、有旋和无旋流的判断

掌握:欧拉静压强的基本特性、迹线、脉线、控制体、系统、流体微团的运动变形及其速度表达式

牢固掌握:欧拉加速度、流线、定常流动、均匀流动、连续性方程。

6

1

4

4 流体动力学基础

4.1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4.2元流的伯努利方程

4.3 恒定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4.4 恒定总流的动量方程

4.5  无粘性流体的无旋流动。

了解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运动微分方程的推导、平面势流

掌握:伯努利积分的条件、伯努利方程的各项意义及其应用条件、渐变流、总水头及水头线

牢固掌握:理想流体伯努利方程、实际流体伯努利方程、稳定流的动量方程及应用。

项目教学: 3-4人一组,查阅文献资料,完成一个流体力学原理应用实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撰写项目报告,进行答辩。

8

13

5

5 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

5.1量纲分析的意义和量纲和谐定理

5.2  量纲分析法

5.3 相似理论基础

5.4 模型实验

掌握:量纲、相似原理、量纲和谐定理、相似准则及其应用

牢固掌握:瑞利法、 定理

大作业: 5-6人一组,针对工程实际问题,设计模型试验,制定实验方案,并明确如何使用实验数据分析工程问题,分小组制作PPT进行汇报。

4

12

6

6 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

6.1 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的分类

6.2 粘性流体的两种流态

6.3 沿程水头损失与剪应力的关系

6.4 圆管中的层流运动

6.5 紊流运动

6.6 紊流的沿程水头损失

6.7 局部水头损失

6.8 边界层概念与绕流阻力

了解:局部损失产生的位置和原因、壁剪切应力、湍流剪切应力的组成和起因、边界层的概念、边界层分离、湍流脉动速度。

掌握:流态及判别准则、层流及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计算、紊流分区及依据、尼古拉兹图和莫迪图。

牢固掌握:局部损失和沿程损失的计算方法

8

13

7

7 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

7.1 孔口出流

7.2 管嘴出流

7.3 短管的水力计算

7.4 长管的水力计算

7.5  明渠流动

了解:复杂管路、管网、水击现象、流体机械、明渠流动的原理和选用。

掌握:孔口出流和管嘴出口的概念以及流量计算、有压管路的分类、并联管路和串联管路的定义和水力计算、明渠流动的水力计算。

牢固掌握:短管和长管的定义及其水力计算、明渠流动的水力计算

6

13

8

实验一:伯努利方程实验

实验二:文丘里流量计实验

实验三:局部水头损失及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实验

掌握:流体力学基本原理的验证方法;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伯努利方程的应用及其不同应用下的实验设计方法

6

2

 

了解要求包括识别和回忆指能从记忆库中找到相关的知识、概念、术语或材料与当前的信息进行比较、确认,能记住并能不加理解的列出、描述这些知识、概念、术语或材料;掌握指能对所学的内容作归纳、分类、解释,总结、推断和一定程度的发挥;牢固掌握指能选择正确的程序应用、实施所学到的内容,并能进行必要的计算或决断; 综合应用指能将所学的内容分解并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构成;或能计划、创造、建造或有改变的重构;或能作评论、总结、估计、预测、评估、论证和答辩。

四、教学方式:

1.       课堂讲授为主,网络多媒体教学、教学网站为辅,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和辅导材料,注重基本知识、流体力学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的教学;课程教学过程注重系统总结和考核,通过实验和工程实例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在理论课程中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课组织学生对经典流体力学理论进行认知实验;在课程学习期间,鼓励学生进行流体力学实验设计。

3.       采用章节自测和大作业为载体,基于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选择合适的项目构建学习载体,学生可分组进行项目式自主设计,教师做专业性指导。

五、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建议教材:刘鹤年. 流体力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6

实验采用自编的《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参考书:

1. 袁恩熙. 工程流体力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6.6

2. 景思睿,张鸣远. 流体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7

3. 王奎升. 工程流体与粉体力学基础.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9

4. 苏铭德.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6

5. Merle, C. Potter, David C. Wigger. 工程流体力学(英文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6

六、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以考核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为重要内容。能力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含平时作业、实验、大作业、章节自测)考查占50%。具体要求如下:

1. 学生在提交所有作业、章节自测和完成实验后才能参加考试。

2. 课程评分类型:百分制。

3. 结课考核方式:闭卷。

4. 总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参与研讨的积极性、通过随堂测试所反映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以及理解与应用能力、课后作业所反映的学习态度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入程度等)占总成绩的10%,大作业占总成绩的10%,章节自测题占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实验部分要求平时成绩10%,实验报告占90%)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教学目标

平时成绩

50%

平时作业

10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全部作业的平均成绩再按10%计入总成绩。

13

章节自测题

20

分章节阶段性的考核学生对根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全部测试的平均成绩按20%计入总成绩。

13

实验

10

根据每个实验的实验情况和实验报告质量每次单独评分,再将全部实验的成绩求平均值,最后按10%计入课程总成绩,具体见评分标准。

12

大作业

10

根据小组大作业答辩、小组互评以及大作业书写报告,综合评价学生各项能力,按10%计入总成绩,具体见评分标准。

23

期末考试

5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50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时安排,主要考核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流等内容,以卷面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考试的题型为:基本概念题和综合计算题。

13

实验评分标准

教学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

及格

不及格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特定研究对象,选用合理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够与团队合作实施实验方案,获取有效结论,并能对结论进行分析。

设计实验能力;

组织与实施实验能力;

管路设计调试能力;

结论分析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预习报告;

实验表现;

实验报告;

预习内容完整、实验方案设计正确、报告书写规范、字迹工整、清晰,图表整洁规范、正确;封面信息填写正确完整;实验数据表设计规范正确、清晰、符合标准;实验测试数据合理、正确;实验操作步骤规范正确、安全意识强;调试过程完整,实验结果正确。

预习内容比较完整、实验方案设计正确、报告书写较为规范、字迹工整、清晰,图表较为整洁规范、正确;封面信息填写正确完整;实验数据表设计较为规范正确、清晰、符合标准;实验测试数据合理、正确;实验操作步骤规范正确、安全意识强;调试过程完整,实验结果正确。

基本完成预习内容、实验方案设计正确、报告书写较为规范、字迹工整、较为清晰,图表基本整洁规范;封面信息填写正确完整;实验数据表设计基本规范正确、清晰、符合标准;实验测试数据合理、正确;实验操作步骤规范正确,安全意识强;调试过程较为完整,实验结果基本正确。

基本完成预习内容、实验方案设计基本正确、报告书写较为规范、较为清晰,图表基本规范;封面信息填写较为完整;实验数据表设计基本规范正确、基本符合标准;实验测试数据基本合理、有部分不正确;实验操作步骤基本规范正确,安全意识较强;调试过程较为完整,但存在不规范地方,实验结果基本正确。

没有完成预习报告,实验数据表设计错误较多、实验测试数据错误较多,调试不规范,结果有较多错误。

具有环保、安全、责任意识,具有实验室安全知识,能够规范完成实验操作

了解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

实验操作规范性;

实验表现;

采用表格形式规范表达实验方案和结论,能够规范、有条理、有逻辑进行计算和表达;

制表等工程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

预习报告;

实验报告;

 

大作业评分标准:

教学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

及格

不及格

具备模型实验相关知识,理解工程实际问题模型试验设计方法,能够识别问题类型,合理选择模型方法。

模型试验方法设计能力;

相似标准选择能力。

答辩;

报告书。

针对实际问题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内容并准确无误,相似标准选择正确,模型设计方法使用正确;几何模型和实验工况计算准确;实验方案设计合理,实验数据可推广应用;

有较强的文章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通过团队合作正确合理的分析实际问题,阐述非常准确、清晰,准确回答问题。

针对实际问题按照要求完成全部内容并准确无误,相似标准选择正确,模型设计方法使用正确;几何模型和实验工况计算准确;实验方案设计合理,实验数据有总结;文章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好;能通过团队合作分析实际问题,阐述清晰,回答问题较好。

能够理清实际问题和模型试验的关系,选择合适相似标准进行模型设计;几何模型和实验工况计算基本准确;有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数据总结;能够完整叙述整个问题,能通过团队合作理清模型试验的思路,能够正确回答问题。

能够理清实际问题和模型试验的关系,选择合适相似标准进行额模型设计;能够计算得到几何模型和实验工况;有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数据总结;通过团队合作能够完整叙述整个过程、回答问题。

不能通过相似定律建立实际问题和模型试验的关系;能够计算得到几何模型和实验工况;有实验方案设计,叙述不清楚;通过团队合作能够回答问题,但不准确。

具备模型实验构建和设计的能力,能够完成实验模型、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够推广应用实验数据,并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环保、技术经济等因素,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实验模型设计能力;

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实验数据推广应用能力

初步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答辩;

报告书。

能够规范、有条理、有逻辑进行表达,并能有进行有效陈述,并体现团队合作与交流。

书面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答辩;

报告书。

 

七、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1.2

平时成绩、章节自测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10分,章节自测20分,期末考试50分,总分80

 

2.2

期末考试成绩、章节自测成绩和大作业成绩。

期末考试占50分,章节自测20分,大作业10分,总分80

 

4.2

大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

大作业10分,实验10分,总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