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三)》(女子篮球)
课程编号: |
08G0031 |
课程名称: |
体育(三)(女子篮球) |
学分/学时: |
1/32 |
英文名称: |
Physical Education (3) (Basketball) |
大纲执笔人: |
李春明 |
大纲审核人: |
刘长江 |
适用专业: |
全校各专业 |
||
先修课程: |
无 |
||
大纲更新时间: |
2017年1月 |
一、教学基本目标
1.学习和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简单的战术和基本理论知识。
2.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发展速度、力
量、耐力及灵敏等素质。
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习收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有以下收获:
1.使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木技术和简单的战术配合。
2.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3.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练方法,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4.了解和掌握篮球的基本规则、裁判法。
5.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为学习篮球选修课程做准备。
三、内容提要与要求
1.理论
1)篮球运动的发展简介、运动特点及锻炼价值。
2)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2.基本技术
脚步动作:基本站立姿势、起动、侧身跑、变向跑、急停、转身、滑步、后撤步。
传接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单手肩上传接球、单手反弹传接球、双手反弹传接球。
运球:高运球、低运球、体前变向运球。
投篮: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投篮(高手、低手)。
个人防守:防守有球队员、防守无球队员。
3.基本技术:传切配合、掩护配合、交换防守配合、半场盯人防守战术。
教学提示:
1)移动教学,应把提高脚步动作的突然性,快速性,灵活性作为重点,在各种移动练习中要强调站立姿势的正确性,重心的稳定和转移。
2)移动动作的讲解要明确、生动形象,示范要正确,使学生较快形成正确动作概念。
3)传接球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是传球的手法和脚步动作的配合。
四、建议教学进度
1.1)组织专项分班,介绍考试内容及成绩评定。2)初步考查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
2.1)熟悉球性,脚步动作:基本姿势,起动2)原地高运球、低运球3)自主练习
3.1)熟悉球性,学习双手胸前传球、急停2)复习起动、运球3)自主练习
4.1)熟悉球性,学习滑步、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行进间运球2)复习急停、双手胸前传球3)自主练习
5.1)熟悉球性,学习转身技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2)复习滑步、运球、原地双手胸前投篮3)自主练习
6.1)学习行进间高手投篮2)复习转身技术3)自主练习
7.1)学习变方向跑及行进间低手投篮2)复习原地投篮、传球和行进间高手投篮3)自主练习
8.1)学习行进间传接球技术2)复习原地传接球技术、行进间高手投篮3)自主练习
9.1)复习行进间高手、低手投篮2)复习滑步、行进间传接球技术3)自主练习
10.1)学习原地交叉步突破2)复习以前所学内容3)自主练习
11.1)学习防守有球队员2)复习行进间运球、传球、投篮和持球交叉步突破3)自主练习
12.1)学习防守无球队员员2)复习滑步、变向跑、侧身跑、投篮、防守有球队3)自主练习
13.考试项目练习:1)原地投篮2)三角移动3)直线往返运球
14.考核:1)三角移动(在长6米的等边三角形上做侧滑步、前滑步、后滑步共三个往返)
标准:优秀:20秒;良好:22秒;中:25秒;及格:28秒
2)直线往返运球(优秀:24秒;良好:26秒;中:28秒;及格:30秒)
15.原地投篮:罚球线处投篮10次标准:投中5次优秀;4次良好;3次中;2次及格
16.理论:篮球规则及裁判法
五、教学方式
课内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为辅。
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篮球,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七、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10%,期末考核:90%(投篮30%运球30%滑步30%)。
最终成绩以五级制记“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备注:单项补测成绩只记及格。
项目 |
优秀 |
良好 |
中 |
及格 |
方法 |
三角移动 |
20 |
21 |
22 |
23 |
在长6米的等边三角形上移动三个来回(脚踩标志点) |
投篮 |
5 |
4 |
3 |
2 |
距球篮5米、5.8米 |
曲线运球 |
32 |
34 |
36 |
38 |
曲线 |
直线运球 |
24 |
26 |
28 |
30 |
直线(去时用右手,返回用左手) |
往返上篮 |
45秒 |
50秒 |
55秒 |
60秒 |
两个往返(必须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