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
课程编号: |
07G0121 |
课程名称: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 |
学分/学时: |
1/20(课外实践:16) |
英文名称: |
Moral & Law(2) |
大纲执笔人: |
何晓红 |
大纲审核人: |
陈运辉 |
适用专业: |
全校各专业 |
||
先修课程: |
高中阶段教育 |
||
大纲更新时间: |
2009年12月 |
一、教学基本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其教学基本目标在于: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3、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使他们以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学习、生活和工作。
4、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了解我国法律规范体系,树立法律意识。
二、学习收获
1、使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理解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3、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指导精神,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坚定爱国信念;
4、养成心理健康意识,能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等人际关系;
5、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6、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了解我国法律规范体系,树立法律意识。
三、内容提要与要求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10学时 讲授4,实践6)
教学重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教学难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养成、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实践中成才、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恋爱、家庭与人生问题
教学目标:教育大学生尊重社会公德,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美德;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学习、掌握婚姻家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为解答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内容: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3、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4、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1、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2、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3、在实践中成才
三、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1、爱情与人生
2、婚姻与家庭
3、家庭美德
4、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实践教学:
1、毕业生就业观念调查。
2、校园调查:校园恋爱现象调查。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1学时 讲授6,实践5)
教学重点:法的本质、法的体系与运行、民主与法制、国家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法制与法治、权利与义务、法律意识
教学目标:初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明确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的逻辑理路,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为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1、社会主义法的内涵与本质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
4、法制、法治与建设法治国家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民主与法制
2、权利与义务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新的国家安全观
2、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四、加强法律修养
1、法律思维
2、法律权威
实践教学
1、实践:校内
2、观摩体验:到大兴区法院旁听庭审
感受法院庭审,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写出体会和感想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15学时 讲授10,实践5)
教学重点: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法律体系、民事权利、犯罪构成理论、程序
教学难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本质及特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作用,物权、国家、集体和私人等不同主体物权之间的关系和地位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树自学遵守宪法和法律。了解我国实体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深化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内容:
一、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1、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2、我国的国家制度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我国的国家机构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1、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2、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3、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4、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1、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2、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3、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4、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
实践教学
1、实践:校内安全知识宣传。
联系学校安全保卫处在校内开展防火、防盗等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日活动。
2、调查: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校内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写出简要调查报告。
四、建议教学进度
表1 讲授学时和实践课学时分配表
春季学期 |
36学时 |
第六章 10学时(讲授4,实践6) |
第七章 11学时(讲授6,实践5) |
||
第八章 15学时(讲授10,实践5) |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20学时,实践16学时,教学关节贯穿大学一年级整个学年,与学生工作实际结合,全面体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综合性。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讨论、互动等方式,课外实践以公益活动、道德体验、演讲比赛等为主。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参考书目:
1、《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部编,高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2、《法律基础教程》,教育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3、《道德与法律》,黄蓉生、都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七、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评定为五级制。平时成绩与结业成绩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道德表现挂钩,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对成绩实行思想道德一票否决,即在一年级期间学生违纪受到处分者,本课成绩以不及格计。
为加强对教学实践过程的管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加大: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作业、实践活动(有道德知行加分,做好人好事加10%-20%;生活、课堂违规减分,不遵守课堂纪律扣10%-20%);期末结业成绩占50%。凡因道德操守违纪受处分者,成绩以不及格计算。
附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落实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途径、达成度及其评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必修课,学习该课程须掌握相关基本知识,达成相关基本能力,与此同时,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既定大纲,补充要求如下:
1、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课程教学目标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课程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课程教学目标3: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使他们以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学习、生活和工作。
课程教学目标4: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了解我国法律规范体系,树立法律意识。
表2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现矩阵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
课程教学目标 |
达成途径 |
6.1了解与环境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
课程教学目标4 |
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工作实际结合,全面体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综合性。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讨论、互动等方式,课外实践以公益活动、道德体验、演讲比赛等为主。 |
7.1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认识和理解环境工程实践活动对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课程教学目标1、2、3、4 |
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工作实际结合,全面体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综合性。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讨论、互动等方式,课外实践以公益活动、道德体验、演讲比赛等为主。 |
2、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
考核/评价环节 |
分值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的教学目标 |
平时成绩 50% |
平时成绩 |
50 |
出勤、作业、实践活动、生活、课堂纪律等构成了平时成绩,以平时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 |
1、2、3、4 |
期末考试 50% |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
50 |
以卷面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 |
1、2、3、4 |
3、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
评价依据 |
评价方法 |
6.1 |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实践活动、生活、课堂纪律)占50%,总分100分
|
7.1 |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实践活动、生活、课堂纪律)占50%,总分10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