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
课程编号: |
07G0112 |
课程名称: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 |
学分/学时: |
2/28(课外实践:16) |
英文名称: |
Moral & Law (1) |
大纲执笔人: |
何晓红 |
大纲审核人: |
陈运辉 |
适用专业: |
全校各专业 |
||
先修课程: |
高中阶段教育 |
||
大纲更新时间: |
2009年12月 |
一、教学基本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其教学基本目标在于: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3、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使他们以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学习、生活和工作。
4、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了解我国法律规范体系,树立法律意识。
二、学习收获
1、使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理解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3、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指导精神,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坚定爱国信念;
4、养成心理健康意识,能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等人际关系;
5、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6、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了解我国法律规范体系,树立法律意识。
三、内容提要与要求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11学时,讲授6,实践5)
教学重点:认识新环境,积极适应
教学难点:大学生确立成才目标
教学目标: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新环境,投身学习
学习内容: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明确目标(6学时)
一、新世纪大学生成才的环境
1、变化中的世界
2、发展中的中国
3、前进中的石化学院
二、大学生活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1、大学、大学生的新特点
2、大学生在新环境中的思想困惑与冲突
3、积极适应环境塑造大学生新形象
三、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1、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2、立足现实认清历史使命
3、面向未来确立成才目标
第二节 增强荣辱观念 做大学生的楷模(3学时)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三、结合学校规章制度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提高法律素质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
二、方法
介绍课程总体安排,考试等有关要求
实践教学 (3学时,在入学教育阶段进行)
1、开班会,谈论“入学后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目的:交流心得,互相了解,结识新同学
2、问卷调查
3、高年级学生经验交流会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
4、组织同学写“一封家书”
目的:谈新环境的感受,表达对父母的感怀之情
要求:1000字左右。介绍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自己对未来的初步设想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3学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的科学依据
教学难点:如何走出认识误区,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学习内容:
一、理想--人生的精神支柱
1、理想的含义及特点
2、理想对人生社会的作用
3、青年时期是确立人生理想的关键阶段
二、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1、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
2、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三、在实践中架通理想彼岸的桥梁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合理规划,完成大学的阶段目标
3、坚定信念,为实现远大理想奋斗
实践教学
1、新生辩论赛。
2、报告讲座。
请校内外先进人物、我校师德标兵、名师获优秀毕业生做报告、讲座,听党课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
3、读书活动。
以班级、小组单位,让学生相互推荐有关励志方面的一本好书或文章,然后展开讨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开拓视野,扩展知识,增强人文修养,树立远大志向。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5学时,讲授3,实践2)
教学重点: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爱国主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爱国主义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做坚定的爱国者。每个学生必须学会唱国歌。
学习内容: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1、爱国主义的一般含义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3、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4、新世纪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2、全球化与民族自觉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1、爱国主义的人生意义
2、育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
3、爱国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精神
实践教学
1、体验:唱《国歌》、组织升国旗(在入学教育阶段完成)
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唱国歌比赛,参加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
2、参观:继承先烈遗志,发扬光荣传统
组织到李大钊烈士陵园、八宝山革命公墓、英雄纪念碑或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扫墓或宣誓活动,缅怀先烈遗志,发扬光荣传统,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
1)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准备红旗、鲜花等;
2)到达目的地后列队集合、默哀致礼、鲜花瞻仰、或者宣誓;
3)祭扫完毕,进行参观或者由同学准备进行简单讲解。大家在缅怀先烈不朽业绩的同时,用心灵去感受先烈们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4)结束后每人写一篇1000字的体会文章;
5)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体会文章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交流。
3、电影:观看《东京审判》《国歌》《开国大典》《黄河绝恋》等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0学时 讲授8,实践2)
教学重点:人生观、价值观的含义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学习内容:
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时)
1、世界观与人生观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二、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学时)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标准与评价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3学时)
1、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2、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
3、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教学
1、实践:加入“志愿者”行动
2008年奥运会日益临近,动员大家参与到青年志愿者行动中。
2、讨论:
2004年冬天,沈阳一老人落水千人围观无人救援事件。
3、演讲:“12.9”演讲比赛
围绕创造有意义人生,举行全年级的演讲比赛,先以班级开展,评选出教学院系的名次,进入学校总决赛,在“12.9”举行
4、礼仪讲座:大学生的仪表风范 (全体新生参加)
[实践1] 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握手规则:
[实践2] 学校礼仪队表演
5、组织新生心理测试
进行分析讲解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6学时 讲授4,实践2)
教学重点:道德的内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的结合
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案例
1、竞争与谦让
2、拾金不昧与国家制定《物权法》
学习内容: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3、道德的历史发展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内容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3、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实践教学
1、讨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2、观察:食堂浪费现象,统计(节约型社会)
目的:养成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
3、道德体验:
1)做一件孝敬父母的小事
2)随手关掉教室里的长明灯,关掉水房里的水龙头
3)课间为老师擦黑板
4)下课在你离开教室时把教室里课桌的遗留物清理干净
4、行动:
给每个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写一句感谢的话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7学时 讲授4,实践3)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内容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养成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学习内容: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三、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1、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
实践教学
1、实践:设计校园文明广告语。
目的:增强文明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步骤:
1)每人设计十条校园文明广告语;
2)在班内进行交流,每个人高声宣读;
3)组织一部分同学汇总分类,打印发放;
4)选择大家爱认为最好的广告语,在广播台、校园网、校报上刊登、播出;推荐到学校有关部门制作成宣传品。
2、道德体验:组织校园文明行为督导队
观察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并与予以指正,写出体会和感想
3、讨论:列举校园不文明行为并分析讨论。
制作不文明行为PPT或制作成动慢。参加学校比赛
4、调查:奥运前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现状
通过问卷和观察,分析目前北京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可用文字调查、数据统计、声像资料
5、考试纪律教育
四、建议教学进度
表1 讲授学时和实践课学时分配表
秋季学期 |
42学时 |
绪 论 11学时(讲授6,实践5) |
第一章 3学时(讲授3) |
||
第二章 5学时(讲授3,实践2) |
||
第三章 10学时(讲授8,实践2) |
||
第四章 6学时(讲授4,实践2) |
||
第五章 7学时(讲授4,实践3) |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28学时,实践16学时,教学关节贯穿大学一年级整个学年,与学生工作实际结合,全面体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综合性。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讨论、互动等方式,课外实践以公益活动、道德体验、演讲比赛等为主。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参考书目:
1、《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部编,高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2、《法律基础教程》,教育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3、《道德与法律》,黄蓉生、都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七、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评定为五级制。平时成绩与结业成绩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道德表现挂钩,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对成绩实行思想道德一票否决,即在一年级期间学生违纪受到处分者,本课成绩以不及格计。
为加强对教学实践过程的管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加大: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作业、实践活动(有道德知行加分,做好人好事加10%-20%;生活、课堂违规减分,不遵守课堂纪律扣10%-20%);期末结业成绩占50%。凡因道德操守违纪受处分者,成绩以不及格计算。
附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落实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途径、达成度及其评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必修课,学习该课程须掌握相关基本知识,达成相关基本能力,与此同时,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既定大纲,补充要求如下:
1、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课程教学目标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课程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课程教学目标3: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使他们以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学习、生活和工作。
课程教学目标4: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了解我国法律规范体系,树立法律意识。
表2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现矩阵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
课程教学目标 |
达成途径 |
6.1了解与环境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
课程教学目标4 |
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工作实际结合,全面体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综合性。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讨论、互动等方式,课外实践以公益活动、道德体验、演讲比赛等为主。 |
7.1 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认识和理解环境工程实践活动对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课程教学目标1、2、3、4 |
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工作实际结合,全面体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综合性。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讨论、互动等方式,课外实践以公益活动、道德体验、演讲比赛等为主。 |
2、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
考核/评价环节 |
分值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的教学目标 |
平时成绩 50% |
平时成绩 |
50 |
出勤、作业、实践活动、生活、课堂纪律等构成了平时成绩,以平时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 |
1、2、3、4 |
期末考试 50% |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
50 |
以卷面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 |
1、2、3、4 |
3、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
评价依据 |
评价方法 |
6.1 |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实践活动、生活、课堂纪律)占50%,总分100分
|
7.1 |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实践活动、生活、课堂纪律)占50%,总分10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