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G0096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分/学时:

6/64(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48

英文名称: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大纲执笔人:

李先锋

大纲审核人:

刘超杰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

先修课程:

大纲更新时间:

200911

一、教学基本目标

本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学习收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预期会有以下收获:

1、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准确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

3、实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内容提要与要求

课堂讲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重新确立的历史过程,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认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明确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艰巨性、开创性,了解今天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来之不易,弥足珍惜;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理论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了解: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了解: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提出过程,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追问,确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

掌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本质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发展战略;

认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认清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的重要意义;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认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掌握:改革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掌握: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掌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及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了解: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涵义、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

掌握: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党对台湾问题方针的变化过程及理解我国以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

认识: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及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重大意义。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

认识: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以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了解:了解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和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革命和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掌握: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

认识: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怎样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课外实践:

1、观看影像资料。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邓小平》、《首席执行官》、《八月一日》、《建国大业》、《复兴之路》等影视作品;或观看《建国60周年成就展》等专题图片展。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深化和理解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讨论观看体会,教师总结。

2、主题演讲。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亲历改革开放主题,本着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原则,开展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立志投身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创业激情。      

3、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遗址、遗迹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观,延伸课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写出考察报告。

4、参观京郊新农村建设成就,走入工矿企业。以就近为原则,组织学生参观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采育镇万亩葡萄园、海信电器北京大兴分厂。听取村、厂负责人讲述相关事迹,组织学生畅谈体会,教师总结。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5、专题报告会。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政界名流、业界精英以及熟悉有关历史事件、熟悉地方建设的有关人士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拓宽学生视野,深化理论学习。

6、暑期参观走访、调查研究。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平台,结合家乡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就某个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四、建议教学进度

课堂讲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6学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学时)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学时)

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学时)

5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学时)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学时)

7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学时)

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学时)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学时)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学时)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学时)

12、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4学时)

13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4学时)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3学时)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学时)

课外实践

1、观看影像资料                                                          12学时

2、主题演讲                                                               6学时

3、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8学时

4、参观京郊新农村建设成就,走入工矿企业                                   9学时

5、专题报告会                                                             3学时

6、暑期参观走访、调查研究                                                12学时

合计                                                                     48学时

五、教学方式

1、将基本理论的系统讲授与观看相关音像资料片相结合,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课堂讨论相结合,努力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局面;

3、将课堂上教师对基本理论的讲授与课堂下学生阅读指定文献撰写读书报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撰写小论文、参观考察并撰写调研报告相结合,努力使教育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4、将教师指导与学生上台主讲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把握学习重点难点的能力。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一)教材:本书编写组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月版。

(二)主要教学参考用书:

1、《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师参考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三)相关的学习网站:

1http://myy.cass.cn/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http://www.cnki.net/中国知网

七、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查采取开卷或论文的形式,占总成绩的50%。总评成绩用五级分制。

 

附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落实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途径、达成度及其评价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必修课,学习该课程须掌握相关基本知识,达成相关基本能力,与此同时,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既定大纲,补充要求如下:

1、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课程教学目标1: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现矩阵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达成途径

8.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课程教学目标1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利用理论的逻辑性和社会实际的现实性,传播正能量,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观察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情况;

课堂作业:课堂作业以巩固学习内容,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小组讨论:将不同章节的主题作为小组讨论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后围绕主题结合社会现实,展现学生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在课堂以PPT的方式进行小组活动成果的展示;

期末测试:学生参加试卷测试,以检测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教学目标

平时成绩

50%

平时成绩

50

上课回答问题+课堂作业+小组讨论构成了平时成绩,以平时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

1

期末考试

5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50

以卷面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

1

3、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8.3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上课回答问题、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占50%,总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