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G0182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分/学时:

2/36(讲课:36课外实践:32

英文名称:

The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大纲执笔人:

郑艳

大纲审核人:

李先锋

适用专业:

理工科各专业、文管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

大纲更新时间:

200912

一、教学基本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学习收获

(一)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内容提要与要求

课堂教学:

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

掌握:批驳侵略有功论;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了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戊戍维新的基本史实。

掌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戊戍维新的历史地位、局限、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掌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建国方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教训,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5、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压迫,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掌握:近代中国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及其三种建国方案、以及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的斗争。

6、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的新面貌。

掌握: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7、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及其内外政策;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党内三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红军长征。

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及其意义。

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意义;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9、为新中国而奋斗    

了解: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第三条道路的破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

掌握: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0、辉煌的历史征程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走过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

掌握: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历程。

掌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意义。

1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了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这一时期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探索时期所犯的错误;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掌握:探索形成的重要原则的重要性和探索的严重曲折造成的危害性。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3、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课外实践:

1、观看影像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中国史话》、《百年中国》、《世纪中国》、《辛亥革命》、《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复兴之路》等影视作品;或观看《建国60周年成就展》等专题图片展。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深化和理解教学内容。讨论观看体会,教师总结。

2、主题演讲。联合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以及各二级学院,以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本着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原则,开展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遗址、遗迹,指导学生到圆明园遗址公园、抗战纪念馆、军事博物馆、长辛店·革命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处进行考察,延伸课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写成考察报告。

4、参观京郊新农村建设成就,走入工矿企业。以就近为原则,组织学生参观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采育镇万亩葡萄园、海信电器北京大兴分厂。听取村、厂负责人讲述相关事迹,组织学生畅谈体会,教师总结。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5、专题报告会。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政界名流、业界精英以及熟悉有关历史事件、熟悉地方建设的有关人士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拓宽学生视野,深化理论学习。

6、暑期参观走访、调查研究。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平台,结合三下乡活动,走访革命前辈,参观本地的爱国教育基地,收集本乡本土的革命先烈历史事件,写出心得体会。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就某个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四、建议教学进度

课堂教学:

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学时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学时

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学时

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学时

5、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学时

6、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学时

7、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3学时

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学时

9、为新中国而奋斗                                                     3学时

10、辉煌的历史征程                                                    2学时

1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学时

1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学时

13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学时

合计                                                                 36学时

课外实践:

1、观看影像资料                                                       4学时

2、主题演讲                                                           3学时

3、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8学时

4、参观京郊新农村建设成就,走入工矿企业                               8学时

5、专题报告会                                                         3学时

6、暑期参观走访、调查研究                                             6学时

合计                                                                 32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龚书铎等,中华书局。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人民出版社。

《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七、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总成绩由期末开卷考试占50%和平时考核(包括课下论文、实践考察报告、随堂作业、课堂综合表现)占50%组成。

 

附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落实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途径、达成度及其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必修课,学习该课程须掌握相关基本知识,达成相关基本能力,与此同时,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既定大纲,补充要求如下:

1、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课程教学目标1: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操。弘扬集体主义,教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提供基础。

1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现矩阵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达成途径

8.1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程教学目标1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利用理论的逻辑性和社会实际的现实性,传播正能量,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观察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情况;

课堂作业:课堂作业以巩固学习内容,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小组讨论:将不同章节的主题作为小组讨论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后围绕主题结合社会现实,展现学生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在课堂以PPT的方式进行小组活动成果的展示;

期末测试:学生参加试卷测试,以检测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

 

2、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教学目标

平时成绩

50%

平时成绩

50

课下论文、实践考察报告、随堂作业、课堂综合表现等构成了平时成绩,以平时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

1

期末考试

5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50

以卷面成绩的50%计入课程总成绩。

1

3、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8.1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课下论文、实践考察报告、随堂作业、课堂综合表现)占50%,总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