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3G0012

课程名称:

大学计算机基础

学分/学时:

2/48 (讲课32,上机16)

英文名称: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大纲执笔人:

刘建东

大纲审核人:

田野

适用专业:

非计算机专业

先修课程:

大纲更新时间:

20171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方法、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课程教学、课程大作业和研讨环节,培养学生具有: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重点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上机和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了解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技术及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课程教学目标2:具有使用基本操作的能力:通过课堂讲授、上机和布置课外作业,使学生能熟练使用常用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1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现矩阵

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达成途径

5.2能够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对环境工程设备、工艺与污染过程建立模型,进行模拟、预测与分析,并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课程教学目标12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课后作业:每一节课后都留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课后作业,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上机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常用软件的操作。

 

三、内容提要与要求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对应的教学目标

1

1. 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基础知识

了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简史,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特点、应用领域、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掌握:数制转换与运算。

6

1

2

2. 计算机硬件组成

理解:计算机基本硬件组成、存储程序原理。

了解:计算机基本指令系统,计算机各基本部件的功能与主要技术指标。

4

1

3

3.常用操作系统

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作用。

了解: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

4

1

4

4.网络基础与Internet

理解:网络的功能与作用,计算机网络的硬件与软件组成,局域网体系结构与工作原理,

了解:数据通信基础知识,Internet的发展历史与作用,Internet的典型服务类型,TCP/IP协议的组成。

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访问Web站点、搜索引擎、收发电子邮件,Web服务器的构建及简单网页制作的方法。

8

1

5

5.数据库基础

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功能与作用,数据模型的概念与类型。

掌握: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典型应用。

4

1

6

6.多媒体基础

了解:多媒体系统环境。

理解:多媒体的概念,多媒体信息的采集与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多媒体系统的典型应用。

4

1

7

7. 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分类与防治;网络黑客与防范;数据加密技术与防火墙技术。

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知识产权的概念。

2

1

8

8. 常用办公软件高级使用技巧(上机)

掌握:使用办公软件中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和高级使用技巧

3

12

9

9. 操作系统实验

掌握: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包括桌面和程序管理、窗口的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等。

3

12

10

10. 网络基础实验

掌握:熟练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FTP和邮箱等网络工具;掌握使用FrontPage设计网页的方法。

4

12

11

11. 数据库基础实验

掌握:熟悉数据库及表对象的建立过程;熟悉表字段类型及属性的设置;熟悉数据表数据的编辑;掌握SQL命令的使用方法。

3

12

12

12. 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

13. 常用办公软件高级使用技巧(二选一)

掌握: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方法和使用技巧

掌握: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中幻灯片制作软件的高级使用技巧

3

12

 

了解要求包括识别和回忆指能从记忆库中找到相关的知识、概念、术语或材料与当前的信息进行比较、确认,能记住并能不加理解的列出、描述这些知识、概念、术语或材料;理解指能说明所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掌握指能对所学的内容作归纳、分类、解释,总结、推断和一定程度的发挥。

四、教学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涵盖内容广,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的类别,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这些概念较多,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详细讲授的教学模式;对Internet、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硬件组成等这些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的内容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及常用办公软件使用则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上机课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技能培养为目标,为创新和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应保证有良好的上机环境。上机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适当调整上机内容和上机进度。

五、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建议教材:

1. 杨振山,龚沛曾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参考书:

1. 杨振山,龚沛曾编.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实验指导与测试.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六、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1.学生在提交所有作业后才能参加考试。

2.课程评分类型:该课程为考查课,采用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3.结课考核方式:闭卷。

4.总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以作业、课堂提问为依据)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以实验预习情况、操作能力和提交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2 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矩阵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教学目标

平时成绩

10%

平时作业

10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全部作业和课堂提问的平均成绩再按10%计入总成绩。

1

实验成绩20%

实验过程

20

主要考核学生对上课软件操作的掌握度,包括实验预习情况、操作能力和提交的实验结果等,计算全部实验的平均成绩再按20%计入总成绩。

12

期末考试

7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70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时安排,主要考核内容为理论教学部分,以卷面成绩的70%计入课程总成绩。考试的题型为:填空题、基于知识综合分析和运用的简答题和计算题。

12

七、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指标点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5.2

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总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