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佛教“三元范畴”看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特色——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三十六讲开讲

11月8日,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迎来第三十六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王颂教授为我校学生带来了题为“从中国佛教‘三元范畴’看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特色”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清源书院院长杨荣祥教授、人文社科学院教师杜冰心博士共同主持,200余名师生在致远讲堂聆听讲座。

image.png

讲座中,王颂教授详细分析了佛教范畴组自印度到中国的演变,阐释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色以及内在的哲学张力。他谈到,中国佛教义学中大量出现三个名相为一组的“范畴组”模式,如“体相用”三大、“空假中”三谛等,它们或者是对印度原来范畴组的改造与转换,或者是中国义学僧人的创新与发明,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从“二”到“三”的转变。尽管在印度佛学中也能找到以“三”为一组的名相,如“三乘”“三性”“三智”等,但他们同样也是由于受到中国义学僧人的重视和阐发而为人所熟知。这不得不令我们思考类似范畴组的中国思想渊源。

image.png

王颂教授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东方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出版有专著《宋代华严思想研究》《日本佛教:自佛教传入至二十世纪》《华严法界观门校释研究》,主编著作数种,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以中、日、英文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image.png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王颂教授就中道与中庸、“用”的方法论意义等多个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探讨,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同学们表示通过本次讲座,对佛教哲学中国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中国文化特色以及内在的哲学张力产生了兴趣。

作者:杜冰心、张曼迪 / 编辑:王莉鑫   审核:李林琳   来源:人文社科学院